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5/2016
好好说再见.临终照顾助减伤痛
作者: admin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无论医学再如何昌明都会有它的极限。在明白到这个道理后,医学上才会出现“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的专门学科,在里面有清楚的分析及讲解面对死亡来临的情绪及心理转变,以及旁人如何协助病者“好走”。

怡保心理医学专科医生陈家伦说,临终心理治疗帮助癌症或绝症病人拥有安定的心去完成他们想完成的心愿。但是在慌张、忧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况下,这些心愿是很难去达成的。因为,忧郁和焦虑已经令病者失去动力和正确的思考能力。

他表示,病者因恐惧而失去原有的判断能力,使到他们宁可选择不科学及治愈机会低的治疗方式,导致他们把剩余不多的时间平白花掉,最终带着遗憾离世,错失宝贵的时间去做他们更想做的事。

他透露,死亡的确会令人感到恐惧,它伴随着的无力感和无助,是心理上难于承受得来的。因此,须服用精神科药物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以让病人尽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安宁面对死亡的到来,进而可以安排一切身后事。

肯定生命意义
承认死亡是自然过程

陈家伦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的定义是“肯定生命的意义,也承认死亡为自然过程”。

他说,医疗团队协助病患缓解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提供病人与家属心理与灵性上的支持照顾,使病患达到最佳的生活素质,并使家属顺利渡过哀伤期。

他表示,“临终照顾”的定义显示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最理想照顾不等于最大治疗,延长寿命不等于延长濒死期;反之是从病人的心理和生理角度出发,即在提供治疗服务之际,不可牺牲病人的生活品质和感受。

他说,临终照顾是教导病人如何认识、面对死亡和对自己的死亡有所觉悟,明白自己可延续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让病人重拾面对生死的勇气。同时也要让病人明白死得更有“尊严”,比执着于生命的延长来得重要。

他表示,临终照顾只是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但是对病情(绝症或癌症)不会达到治疗效果。临终照顾是要帮助病人接受事实,让他们明白他们的病情,尽量帮助病人渡过心理难关,但绝对不能给予病人假希望。

病人面对死亡
5种情绪变化

陈家伦说,在接获自己患癌症或绝症的消息后,通常病人都有情绪变化的反应。美国精神科专科医生Elisabeth Kubler-Ross将病人面对死亡的心理阶段分为以下5个阶段:否认(Denial)、生气(Anger)、讨价还价(Bargain)、忧郁(Depression)及接受(Acceptance)。

他说,当一个人被告知患上癌症时,第一个反应是没有办法接受现实,并指医判断错误,或者是检验报告出错。但是他们确定后,则会进入生气的阶段,生气是想知道为什么会是他,并认为自己活得那么健康怎会患癌症。

他表示,接着病人会在心理上讨价还价,最常发生的想法就是:“神啊,如果你能让我健康活下去,那么我答应以后我会一心向善。”当发觉这个方式不可能发生后,他们就会进入忧郁状况,且会呈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未来绝望、疲倦等现象。

他指出,当病人渡过忧郁的阶段,之后他们就可以接受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临终心理治疗就是尽量帮助病人度过4阶段后再进入5个阶段,也就是接受死亡即将降临的事实。

陈家伦:不赞同安乐死

陈家伦说,临终照顾是不赞同安乐死的,因为临终照顾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质,那么病人就没有必要寻求安乐死。

他说,研究证明,英国自1967年创办了临终照顾医院以来,没有一位接受临终照顾的病人要求安乐死。原本要求安乐死的病患,在接受临终照顾之后,由于痛苦减轻,反而更珍惜存活下来的日子,好好善用每一分每一秒,直到自然离世为止。

他表示,癌症病人最常面对的痛苦是痛楚,尤其是癌症转移到骨头和涉及到神经系统,激痛的情况更严重,有些癌症病患甚至一碰就痛,有些因怕痛而不敢躺下来睡觉。

“痛楚减轻对于提高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质非常重要,但很多癌症疼痛往往都未得到适当的处理。这是很多家属不了解吗啡种类的止痛药物可以帮助病人及担心病人会上瘾。其实,如为了舒缓疼痛而使用吗啡,这是不会产生依赖性与上瘾的情况。”

家人朋友须多陪伴

陈家伦指出,病者家人与朋友应该尽量拨出时间来陪伴他们,专注地聆听病人的心声。许多病人停留在第四阶段,即忧郁使到病人呈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对死亡有强烈的不安感。如果缺少旁人的了解和陪伴,内心更觉孤独、恐惧与不安。

“多听病人说话,体谅他们的无助感,除了给予精神上支持外,更要尽量完成他们最后的愿望。这并不是每位病者都说出来,除了环境的气氛会影响他想吐露心声,家人与朋友的专心倾听会使病人感受被重视及愿望有可能实现之下,他们才可能会说出心里的话。”

他指出,落实病人的“最后的愿望”,不只可帮助病人了结心愿,同时也使家属和亲人得到安慰,因为他们会觉得他们在最后还是付出了努力而令病人感到开心。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