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03/2017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作者: niki

只要生活在吉隆坡,都听过以广东话发音的“啦啦仔”、“啦啦妹”,抑或是“啦啦文化”。

每个人对“啦啦”的定义大不同。有人说是过去70年代期间喜欢穿喇叭裤,把头梳得尖尖高高的,走路大摇大摆,说话态度嚣张,自认很有型的,是典型的啦啦仔;有人说,啦啦喜欢浓妆、黑色系服饰,在身上挂上很多配件,就像一棵圣诞树;有的说,喜欢长刘海,并染上一层黄头发;有的说,是用来形容那些穿得看起来很In,但却不适合自己,没有时尚触觉的人。更有人说,啦啦文化和香港“旺角(Mong Kok,简称MK)文化”,MK仔或MK妹一样。

每个人对啦啦有不同定义,而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啦啦文化。不过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啦啦文化最早源自金河广场。

无论出生在什么年代,几乎都曾经在金河广场追赶过潮流。

70、80、90后,相信不会忘记那一间间挂着“全场25蚊”的时装店。金河广场一直是年轻人,尤其学生特别爱逛的商场,主要原因是这些平价服装。尤其兴盛一时的“6楼后座”,总是可以找到当下最流行的服饰款式。此外,那里还有KTV、保龄球场,从后门出去可以走到刘蝶广场买电脑、手机,想看电影可以穿过马路走到时代广场。

而50、60后,也不会忘记当年想穿最新潮的衣服,会拿着明星的照片,前往金河广场的“剪刀街”、“设计师街”的裁缝店量身订制。

服装设计师容志恩(Yen),不只曾是个啦啦仔,他甚至也裁制过“啦啦衫”、剪过“啦啦头”。

上世纪70年代,金河广场开始动工的时候,容志恩还是中学生。当时住在燕美路,上学放学都会经过金河广场,看着它一天一天建起来,满心期待武吉免登路第一座商场的诞生。

大概是上初中一的时候,金河广场正式开张了!从大门口走进去,耳朵先听到的是“叮叮”的声音,容志恩称之为“叮叮场”,其实就是弹珠台游戏场。往里面走便是喷水池、肯德基,“放学之后,或者周末天,就和同学来金河溜冰,吃肯德基————那在当时是奢侈的食物。”

容志恩还记得,当时的桌椅是特别订制的,一般在高级餐厅才有的;每一次来都是人山人海,都在排长龙。“据说这家肯德基在当时是全世界最高销量的,那时肯德基还没有进驻中国呢!”

啦啦文化最兴盛的时期是80年代,这也是金河广场最鼎盛阶段。对于资金有限的年轻人而言,平价的流行服装依旧是他们的首选。
曾经流行一时的“碰碰车”也在金河广场出现过。
金河广场的溜冰场。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金河广场不只是有溜冰场,也曾经有过滑轮场。

因为啦啦文化走向服装设计

在那个迪斯可时代,金河广场里里外外都有好几家歌舞厅,两家电影院————金河和总统戏院。

“金河戏院是全马最大的戏院,一共有1700张椅子。”容志恩说,那是从天虹歌剧院改建成的电影院,每次散场,从戏院涌出来的人潮都很壮观。”外来的流行文化像是在他心里投入一颗原子弹,震撼且影响力无远弗届。

对他来说,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啦啦时代。

“踏进金河大门便是叮叮场,人们看戏看半夜场,穿衣穿啦啦衫。”80年代的啦啦衫,招牌服饰就是厚垫衫加萝卜型裤(carrot cut)————就像萝卜的形状,上宽下窄,整体像个锥子。

容志恩觉得有型有款,于是便跑去学。当时他与好多朋友都在茨厂街的裁缝学院学裁缝。掌握了基本裁缝技巧之后,初生之犊不怕虎的他,胆粗粗去模仿电影影星所穿的萝卜型裤。

“我的老师都不敢放得太松,我是第一个提议大胆放宽的人,结果我的设计后来成了啦啦衫的样品,大家都争相学做。”

学裁缝期间,他和同学也常到金河广场去“偷款”,看看最流行的时尚设计,或是看电影,要不然就是到停车场一家叫高压电(high voltage)的迪斯可去玩。

“晚上不能去那里跳舞,因为我们未足岁,不过3点的下午茶时间却可以进去。那里龙蛇混杂,常常有人打架。”

当时的流行服饰都需要量身订制的,因此裁缝学院毕业之后,好些人到金河广场开裁缝店,设计更多的啦啦衫,将啦啦文化推向高峰。“最兴盛的时候,戏院两排都是裁缝店。以前流行看11点上映的半夜场,那时裁缝店开得很夜还没打烊,生意也是最好的。那排店的店铺最值钱。”

过去的金河广场是人们的时尚风向标,最早的时候流行的服饰都是量身订制的,后来才慢慢转向零售。服装设计师容志恩当年学设计就在这里取经,后来也在这里开店当服装设计师。
除了啦啦文化,金河广场也办过不少时装秀。
金河广场的顶楼曾经搭建各种舞台,除了演唱会也充当传统的戏曲歌台。

从量身订制到成衣

啦啦风气开始走下坡,是当大戏院落没,转为小戏院,人们开始卖盗版光碟的时候。

戏院旁专门做啦啦服饰的裁缝店,一间一间逐渐地关掉,流行的服饰也从量身订做转向零售,开始流行买成衣。

那时候也开始流行时装设计,很多裁缝师到日本、香港或美国去参考别人的流行款式再回来做。“那个年代,只要你敢认定自己是设计师,你很容易找到钱。”

90年代,啦啦文化逐渐式微,或者等待另一个时代重新卷土重来。尽管如此,金河广场却造就了许多知名的裁缝设计师。此外,啦啦文化也带动了理发店的商机,孕育不少杰出的理发师,比如John Siew、Michael Chong等。

就连容志恩自己也曾在金河广场开理发店“Comb Saloon”。“90年代的金河广场依然旺盛,同龄朋友都在这里开店,当时重新流行量身订制的裁缝,但已经不是啦啦衫。”

不过当周遭逐渐多了许多商场,乐天广场、刘蝶广场、时代广场,还有后来的谷中城,尽管金河广场卖的流行服饰比较大众化、平价,仍旧获得年轻人的喜爱,但人潮没有过去那般汹涌。

“开始有了竞争,我向金河广场老板献议把裁缝设计的小巷子塑造成“设计师角落咖啡馆”(designer cornercafe),确实吸引了不少设计师回来这里开店,也挽留了一些顾客。

流行服饰从美国、香港、日本、台湾到韩国文化;量身订制到成衣,从香港货到中国货,开始出现很多全场“25蚊”的景象,后来这样的景象又转移到时代广场。

“当潮流都退下的时候,如今看似又回到量身订制。裁缝师有的是手艺,不管时代怎么变,他们都有市场,因此金河广场内有许多屹立不倒的裁缝店。只能说,流行永远都在循环。”他笑言。

不同时代的啦啦仔,你是哪一代?

一个时代的审美与时尚潮流,和当时的电影、流行音乐有很大的关系。金河广场“啦啦仔”的始祖,起源于70年代电影的盛行,人们集体模仿影星的穿着打扮,形成一股潮流。穿搭得当谓之“潮”,穿搭不当,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啦啦”。

第一代:70年代至80年代

迪斯可风靡大街小巷,因此也称为迪斯可年代。最典型的装扮就是高腰喇叭裤加紧身花样衬衫,衬衫的开口要露胸,配搭厚重蓬松中长发及加高皮鞋。女性则穿起了西装宽腿裤,70年代也是嬉皮(Hippy)盛行的年代。

第二代:80年代至90年代

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很大,中高腰剪裁设计的牛仔裤,上衣塞入裤子里,配搭大号牛仔外套,白袜、白色运动鞋,刘德华在《天若有情之追梦人》的造型最典型。女性则流行有大块垫肩,或超鲜艳色彩的服装。

第三代:90年代至2000年代

《古惑仔》系列电影红极一时,很多人争相仿效电影主角陈浩南的造型,或染一头金发;女性则是一头层次夸张、空气感十足的羽毛剪,贴身上衣及低腰裤。

第四代:2000年代至2010年代

90年代末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盛期,日剧、动漫影响很大,出现许多哈日族。女孩过直的离子烫,男生流行抓头发、“飞轮海头”。21世纪流行嘻哈、街头文化,超大尺吋的T恤、低腰裤,还要露出内裤的裤头。

第五代:2010年代至今

吹起了韩风,在韩剧、K Pop的影响下,满城皆是All-back头。

更多内容,请点击: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一)·追忆黄梅调歌王高山金河辉煌的歌舞年代】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三)·40年老商场·再造下一个光辉】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