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6/2017
安焕然·大明天朝也救不了你
作者: chong0723

高唱“一带一路”,今天,就讲讲历史吧!

600年前,中国明朝与马六甲王朝的关系密切。尤其是明成祖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说是“马中关系”的蜜月期,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在南海国家中,马六甲是对明朝中国最为“事大”诚信的藩属国。弱小的马六甲借重大明天威,舒缓了暹罗的南压。这是学界早已认定之事。

然而,学界谈马六甲与明朝的关系,一般仅聚焦于明成祖郑和下西洋时期,也就是马六甲建国初期,其前三任国君皆亲自来朝朝贡之时期。但是,至明宣宗时代,最后一次的郑和下西洋,已露疲态。之后也罢废了大规模的下西洋行举。1435年以后,马六甲国王不再亲自来朝,其遣使朝贡次数也大为减少,“马中关系”渐行渐远。自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的10年间,明朝也没有派遣使节出使马六甲。

但有意思的是,在1444年和1445年,马六甲突然连续两次遣使中国,请求明朝皇帝赐其国王“护国敕书及蟒龙衣服伞盖”,“仗天威,以服国人之心”。马六甲使臣还说其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本想亲自前来中国朝贡,但碍于“所带人物数多”,乃向天朝“乞赐一巨舟,以便往来”。中国官方文献《明实录》记载,明朝皇帝也答应了马六甲使臣的这项请求,下令打造海船。

马六甲国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突然”如此殷勤又急切的向中国朝贡“事大”

呢?其实明朝人早已意识:“大抵海水之国,无事则废朝贡而自立,有事则假朝贡而请封”这个历史现实。

回来看看马六甲这个时候的历史现场。

《明实录》所记之马六甲国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应就是Sri Parameswara Dewa Shah的译音。他是继马六甲开国之君拜里迷苏剌(Parameswara)、母干撒于的儿沙(Meget Iskandar Shah)及西里麻哈剌者(SriMaharaja)之后的马六甲国君。

查《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对合Sri Parameswara Dewa Shah之执政年代,这个时候,马六甲国内的确出了事。那是一场王位争夺战,史称“宫廷政变”。

宫廷政变,源于西里麻哈剌者的两个王子,各自代表着两股不同的宗教势力。西里麻哈剌者的正妃,是同为马来系苏岛Rakam国的公主,生子Raja Ibrahim,但其次妃则是一位印度淡米尔穆斯林商人之女,生有一子RajaKassim。

1444年,在Rakam国王的支持下,正妃之子Raj a I b r a h im即位为王,王号为SriParameswara Dewa Shah。也就是《明实录》所记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很显然,这个王号是一个混合了印度化与伊斯兰化的王号。其王之册立,可能带有两大宗教势力的矛盾和妥协成份。

Raja Ibrahim即位时,是由Rakam国王摄政,因而引起宫廷里淡米尔穆斯林派系的不满。就在这个时间点上,Sri Parameswara DewaShah赶紧遣使向明朝朝贡,并说国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也就是Sri Parameswara Dewa Shah)想亲自前来,求明廷赐巨舟。很有可能此时其王之位恐已不保。在此危机四伏之际,1445年之遣使朝贡中国,当是有意仿效先王,图借大明天威以巩固王位的求援举动。

不幸的是,这求援举动,显然没有如愿。就在这一年(1445),外戚集团的TunAli联合了印度穆斯林商人,强迫首相也参与其事,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Rakam国王和SriParameswara Dewa Shah,并拥立具有伊斯兰背景的Raja Kassim为王,是为Sultan Muzaffar Shah。

《明实录》也有记载这位国君的名字,音译为“速鲁檀无答佛哪沙”。“速鲁檀”即“苏丹”的译音。自此,伊斯兰正式取代了兴都教的地位,马六甲成为“苏丹”王国。

从上述马六甲宫廷政变之推断,明朝文献所记“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遣使向中国明朝求援一事,原虽是想借明朝的威信,以压服国内危机,但这事显然未能奏效。不仅国王未能亲自率团来中国朝贡,还在之后的宫廷政变中被杀害了。大明天朝救不了在马六甲国内处于劣势困窘的“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

“马中关系”在明代纵然友好,但一个国家的自主与自强,才是当务之急。仅乞求“天朝”,未必是万灵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