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10/2017
张淼·一带一路热度过后的冷思考
作者: chong0723

前些日子,“一带一路”四字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热度出现在马来西亚媒体报道和民众茶余饭后的热议中。在“一带一路”概念正式被提出以来的4年内,这一倡议在马来西亚社会经历了从陌生到熟识、从热议到追捧的不同阶段的发展,马来西亚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的支点国家。可近些日子,关于“一带一路”的媒体曝光率和民众关注度仿佛有日渐减轻的态势。

2017年的下半年,中马两国政治都将迎来权力重整、政局重组的不安和再架构。中国在10月底迎来了中共十九大,马来西亚的第14届大选也是箭在弦上。在反腐的大旗下,中国的高层领导圈在十九大前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权力的重整和过渡,不出意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政治构架会在十九大后继续引导中国走完接下来的5年。在中国“党高于一切”的权威治理下,十九大之前一切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实属正常。高层权力的调整必然会影响政策的具体执行,很多政府部门在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国内的同时,也大多持观望态度,等待新任领导上台后对于政策的新诠释和执行方式的新信号。

同样,马来西亚第14届大选也呼之欲出。这次大选,国阵不得不面对反对党“老马+安华+林吉祥”强强联手的空前挑战。之前,反对党联盟对于纳吉访华吸引中资、中资参与建设的东海岸铁路以及“森林城市”等项目的质疑和批判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部份巫裔选民的对中国持谨慎态度的心,特别是在马来乡村选民中,替反对党赢得了一定的支持。在对中资巨大的声讨浪潮中,对以纳吉为首国阵而言,低调处理中国课题和“一带一路”或许是不二之选。特别是在巫裔选民空前分化的这次大选中,对于中国元素不当的处理和中国课题的过份高调态势,势必会再次被极端民族主义者所利用,成为攻击纳吉和国阵的利剑。拥有娴熟政治手段的国阵政客不会没有意识到这种微妙的种族情绪和冷酷现实。

不得不承认,在中马政府交好的大框架下,“一带一路”概念在马来西亚更多的是被华团、华社和华基政党所共同炒热的。由于“一带一路”项目前期在马的操作中多多少少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让华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溢出效应。著名学者王庚武说过,南洋华人有一种很现实、理性和实际的处世态度。这让华商在尚且看不清、摸不透中国投资带来的实在好处的当下,难免生出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

与其说保持如胶似漆的疯狂追捧,在“一带一路”这样宏大的政治概念保持前保持清醒、克制、冷静和理智,是马来西亚华商务实态度的最好体现。

同时,一些政客和政党以前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中马友谊的桥梁,“一带一路”在马实施的前期,通过打“中国牌”来争取华裔选民的支持,从而捞取政治资本。然而,在华裔中小型企业尚未感受到“一带一路”具体好处的同时,“一带一路”大型项目更多对接的是政府相关公司和少数掌握政治资源的个人,盲目推广“一带一路”只会加深中小型华人企业家的不安和焦灼,也让自身无力的政治地位欲盖弥彰。在此背景下,适度退让、做降温处理不能说不是明智的选择。

环顾全球,“一带一路“项目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实施也着实面临着不少的考验。投资上万亿人民币的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尚未产生预期的投资回报,让中国政府自身也不得不做出新一轮的评估和政策调整。援建斯里兰卡的机场,比起预期中上百万客流量的热闹场景,如今每天只有几班航班往来,很难生成预期中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债务偿还成为一个未知数,这样的项目在其他国家也偶有发生。在中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因为巨大的人口支撑,着实创造了无比的经济活力,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例如中国高铁盘活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区域内流动的这样的发展“药方”是否会在人口基数较小的其他国家生成同样的预期结果,目前来看还不得而知。中国在许多地区投资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带一路”项目对于中国政治制定者来说,也确实需要降温,理性思考其投资的效率等切实问题。

然而,这种降温并不说明“一带一路”会偃旗息鼓,退出历史舞台。反而,若细品这次十九大报告,可以咂出中共对于“一带一路”一如既往的坚定,“一带一路”依然会成为接下来5年,或者更长时间内中国外交的主要平台和品牌。这当然和“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亲手打造的外交品牌有关,更和中国若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需要有一个持续有力的外交政策有关。更况且,许多“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国企的公司行为,其海外的投资行为都通过商业合约进行了约束,可能半途而废,置下不顾。

就像任何一个自然人一样,任何一个政策方针的发展都有一个生命发展周期,从呱呱坠地的婴孩,走过莽撞叛逆的青春期,走到有担当的壮年,再到练达平和的迟暮,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调整,一个政策也一样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再适应,才能成全其成长和进化的过程。所以,“一带一路”现在面对的这种热度的退却恰恰给了政策制定者和其海外受众一个冷静的思考和再调试的空间,这更像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思考和探索,最终都会达到理性回归。

期待“一带一路”热度退却后的冷思考,会孕育下一次更稳健的出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