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1/2017
许子根博士·“双联课程”私立大专的摇篮
作者: bslim

“双联课程”私立学院於1984年8月在时任首相马哈迪官访澳洲时捎来佳音,获准设立後,立即获得有远见和魄力的企业家的积极反应,即联合知名的教育学者,进行筹备。於1985年纷纷成立,至1990年时已有25间。

我在此简述两个我比较熟悉的拓土开疆例子,即是英迪学院(Inti)和精英学院(HELP)。

英迪学院的幕後推手是刚於今年6月不幸去世的李华安博士。出身森州淡边中华华小的他於1966年马大理科系毕业後,即被受聘为玛拉工艺学院少数非巫裔讲师之一。不久即获得创院院长阿尔萨阿育的赏识,派往美国深造,1971年考获博士後回国,不久升任应用科学系主任。

由於李华安对玛拉学院在70年代中已开始与美国大学进行“学分转移”的安排,了如指掌,他与青年企业家陈友信探讨成立一间私立学院以落实双联课程。英迪於1986年创建,李华安也於1991年从玛拉学院提早退休,出来领导英迪。英迪迅速地发展,於2010年升格为大学,成为我国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

李华安献身教育40馀年,贡献非常特殊:前半段在政府的玛拉学院栽培土着学子,後半段通过私立英迪学院,为非土着占极大多数的学子提供高教机会。退休前後经常参与政府检讨高教政策和行政效率,也通过领导马来西亚私立院校协会(MAPCO),协助了很多私立院校。

由马大经济系教授陈德鸿博士及夫人刘金玉博士夫妻档合创的精英学院(HELP),也於1986年设立,也依照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的模式办学,获得极佳反应。

出身公立大学的陈博士夫妇罗致了甚多公立大学教授讲师课馀参与协助,其中包括1982年与我们一起参政,在国大经济系任教的杜乾焕博士。杜氏於1993年提早退休,全职加入精英学院,直至1995年我推举他为槟州议席候选人,进入州内阁,掌管教育丶经济策划和资讯。

私立学院为成千上万学子开拓了高教机会的同时,也因为有经济效益,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产业。到了1995年,也就是在短短的10年内,已多达近300间!

双联课程的模式是以“1+2”或“1+3”开始,即是第一年在国内的学院念,再到国外大学完成学士课程。後来,由於成本的考量和教学人员的量与质不断地提升,就蜕变为“2+1”,“2+2”,“3+1”。到了最後成为“3+0”和“4+0”时,虽然学位还是由外国大学颁发,但是私立学院中的本地教员已能胜任整个4年的学士课程,意味着已经有了升格为大学的基础和能力。

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政策和法令方面,原有的1961年教育法令及1971年大学和大学学院法令必须大幅度修改,或制订新的法令,私立大学和大学学院才能“登堂入室”。

其实,基於种种因素和各方面的压力,政府於1986年大选过後不久就已经成立了一个由时任教长安华为首的内阁教育法令检讨特别委员会,主要是讨论如何删除或修改威胁华印小的21(2)条文,但也涉及高教问题。

可是,令人大失所望,安华在其5年教长任期内因种种政治考量,该特委会一直在原地踏步!来自砂拉越的苏莱曼道勿医生於1991年接任後,也是如此。(有关内幕将在以後文章内叙述)反之,於1995年4月大选後接任教长的纳吉却非常积极,在不到8个月内,即在年底召开的国会获得通过,全面取代1961年教育法令的新教育法案及大学和大学学院法令修正法案。

翌年初,纳吉又召开国会特别会议以提呈和通过两项重要的新法案,即1996年全国高等教育理事会法案及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案;正式为私立和民办大专打开了大门,启动了我国高教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