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8/2018
江迅·深层阅读:“屏读”代替不了“纸读”
作者: gkheng

读书,写书,出书,是香港文化7月的热话题,香港书展的话题更是离不开“书”。

中国内地作家张抗抗的讲座主题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她谈到读书时说,从地铁站走上天桥,排着长龙,兜兜转转,走进会展中心书展现场,一片人海书海,寻找自己要读的书。其实,读书已经开始了,读书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而直奔目的是不妥的,读书,不宜快读,要深层阅读,最快得到的也是最容易丢失的。

在书展,台湾作家龙应台带着2800位读者诵读她的新书《天长地久》,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她说,大多数读者带著书进来。因为有书,所以作者可以跟读者安静而深入地沉浸到文字的深处,手指摸着纸张,眼睛看着汉字,耳朵听着朗读的声音,空气中有饱满浓郁的情感。这无疑是一种慢读。再看看李敖儿子李戡与出版家李昕对谈,他俩透过深读李敖的书,一起追忆李敖,称他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顽童”;诗人北岛和芒克,与读者一起回忆“往事与《今天》”,说那是一个深阅读的年代…………什么是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而言,它应是指经过时间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包括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和评估,是阅读的一种高级状态。美国《普鲁斯特与乌贼》一书里,作者把从幼儿到成人的阅读分为5个阶段:萌芽级、初级、解码级、流畅级、专家级,这后两级就是两种高级阅读阶段,“流畅级”的关键是理解程度加深,而“专家级”则是批判性思考的深层阅读。

有过一项全国阅读调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均阅读纸质书不足5本。在这5本书的阅读中,除去备考的教材、消遣的漫画和言情小说,能让人埋头潜心的深阅读还剩多少?类似香港这样的现代大都市,相当数量的读者内心通常是浮躁的,一个尊重深阅读慢阅读的城市,通常也会尊重文化和尊重知识。其实,与慢旅游越来越具吸引力一样,慢阅读也应该是人们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之一。

今天担忧的,并非书籍会不会因电子时代到来而消亡,担忧的却是人们会不会因为习惯电子浅层阅读,丧失了深层阅读所需的那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了方便传播,好事者往往将信息简化、拼贴或变形,更会专门打造虚假信息夺人耳目,事物本来面目会被遮蔽。

当下,一些电子阅读器正变得越来越像“书”,电子书为什么要像书呢?这正是显示读书相对于读屏的优势。如果说“屏读”是记住内容,那么“纸读”则是理解内容。

许多读者都有一个类似感受,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自己的定力难以控制,往往是一种受其塔信息干扰的阅读,很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更少见纸上文本那种深度阅读效果。

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方便信息,但获取信息所需要的,却是以深入思考和判断为基本特征的深层阅读。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浏览、消遣、或获取简单信息的电子浅层阅读,但在网络时代,“屏读”毕竟代替不了“纸读”。其实,“读屏”和“读书”可以共存,无须互相取代,“读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读书从一般的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中解放出来,让“读书”成为一件特别与深入思考相关的美事。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