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8/2018
传统街市如何救活?
作者: yslee

7月中旬,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室内建筑系与一口设计工作室(One Bite Design Studio)一同策划了“Re:Market”活动。通过展览、座谈和工作坊,重新探讨亚洲菜市场的建筑面貌、经济型态及重新思考其人文特征。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传统菜市场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型态有所改变,重新塑造市场价值。我国巴刹仍在努力当中,香港和台湾传统市场却似乎从中找到了新方式来回应这个困境。

香 港 街 市  结 合 历 史 发  掘 街 市 的 人 文 价 值

香港最初是渔村,渔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脉络。由于地域缘故,香港有许多避风塘,渔船回港后就停泊在避风塘。后来渔民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开始将船上的渔获拿上岸叫卖,渐渐形成了“街市”(street market)的雏型。

1858年,香港旧上环街市成为首个有盖街市(covered street market),很多小贩移进这个室内街市。步入1930年代,街市演变成多层街市大厦(market building),塑造一个卫生和整齐规划的市场格局。一直到80年代,政府打造多用途市政大厦(municipalservices building),将街市、政府办公室、图书馆融合一起。街市也从街边走进高楼,完成转型之路。

“香港是个垂直城市,土地资源并不丰腴。当空间面积逐渐不足,市政大厦就将所有东西置放在同一栋建筑物。”一口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办人兼设计总监梅诗华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回传统市场的文化价值。

历史色彩也许是街市的一个卖点,北角春秧街是香港独具特色的街市,也是政府力推的旅游景点。全因为这条单向街道有最美丽的风景————看着电车(俗称叮叮车)穿越市场。

电车是香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是一个活历史印记。当电车从北角英皇道左转进入春秧街时,就会听到叮叮声响。春秧街是一条很窄的街道,两旁都有摊位、店铺,当电车经过时,集中在路中央的人群就会迅速散开;电车离去后又很快填满街道。

“近10年,很多人反而想要回到街头市场。”她说,有些人重回街道,利用公共空间举办早市、农夫市场或有机菜市场,变成一种流动市场,另一个城市的面貌。由于寸土是金,加上他们没有执照,不能长期占据公共空间。数小时后,若有警察出现或被人举报就要马上离开。

梅诗华说,据观察发现年轻一辈有两种极端想法,一些是不会去旧式街市,仅选择超级市场或霸级市场;另一批是支持在地农作物,追求有机食物,并愿意到街市向农夫购买商品。“不过这些是属于季节性或暂时的街市,而非全天候的露天市集。”

梅诗华说,现在生活消费习惯越变越快,但是要思考如何找回传统市场的文化价值。(摄影:蔡添华)

空 铺 变 成 文 艺 空 间

当谈论室内街市的挑战,梅诗华直言,当室内街市由私营机构管理,反而加速街市萎缩。她解释,这一切与香港“领展”(Link Reit)有关。领展是由政府分支出来的公司,会将室内街市私营化和整顿翻新,想当然尔租金也随之高涨。

梅诗华举例,每个月1万5000港元涨至6万港元,许多小本经营的业者无法支撑下去而离去,仅剩下连锁店才有能力支付这笔月租,无形中室内街市出现很多空荡荡的摊位。

租金上涨,物品价格也节节上升,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当商品价格与超市无异,人群渐渐不会再回到室内街市。不过,这些空铺现象却为一些人提供了契机,重新赋予了另一个新生命。

在深井街市就有人经营咖啡馆,大埔宝湖街市的店铺化身成为二手书店,西营盘正街街市还出现艺术馆。

这些成功的例子也吸引人潮,让街市重新有了生机,无疑也打翻了人们过往对街市的刻板印象,当跳出框架后,才会发现自己被“标准”限制了想像能力。

街市最核心的价值是人,传统市场讲究一种互信和归属感。一旦与摊贩建立感情,消费者会固定与对方采购食材,形成一种关系链。“我妈妈小时候住在香港仔,就算我们搬离了该地区,当要买一样东西时,她还是会回到那里买。比如会拨电给鱼贩说要买鱼,对方就会预留给她。”然而,当这个摊位易手或结业,与香港仔的关系也会跟着消逝。

科技时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居住在城市的上班族也过着网购人生。掌上市场也不再是什么新奇之事,想要什么食材只需网上订购就能如消费者所愿。

梅诗华说,“街市以后会怎样,说不定10年或20年以后不再有街市,也可能不再需要街市,这些诺大的空间又要怎样运用?”

香港油麻地街市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位于甘肃街的街市大厦,另一个是户外露天街市。
杨启明说,近年就有很多主题市集,令很多年轻人加入,将传统市场变得年轻化。(图:杨启明提供)

台 湾 街 市  创 造 自 身品 牌 活 化 传 统 市 场

当人们有多元管道采购物品时,消费心态也随着改变,喜欢干净明亮的购物环境,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商品食材。倘若传统市场停留在供应链,而无法提供更多额外服务时,相继就会减低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客源也会慢慢流失。

2014年食安风暴大肆打击台湾饮食业,也让人们开始学习自己把关,从生产线到餐桌的食物是否安全。虽说传统菜市场的卫生环境不佳,但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到这个市场,可以亲手挑选想要的新鲜食材,而不是购买贴上保存期限日期的包装品。

思瑞建筑与都市规划设计(MAUD)总监杨启明在伦敦居住了二十多年,5年前才回到台湾。他笑说,本身与太太都鲜少走进传统菜市场,直至孩子出生后,一个星期会去两次。“因为那里的食物会更好(新鲜)。”

不是所有科技产品都会打击传统菜市场,杨启明称,网络促使整个经济型态转变,例如脸书直营模式,令很多年轻人萌生创业念头或回家拼事业,从事直营生意,无需面对被中间人压榨的情况。“脸书不久前也出现拍卖功能,台湾很多水果商已经在运用这个功能。”

转型成功的台北上引水产,不仅销售海产,还提供鲜活海产现捞、经营寿司餐馆、户外烧烤和渔产超市各种服务。
转型成功的台北上引水产,不仅销售海产,还提供鲜活海产现捞、经营寿司餐馆、户外烧烤和渔产超市各种服务。

传 统 鱼 市 再 现 荣 景

对于台湾传统市场现况,他称,近年台湾出现很多主题市集,许多年轻人投入后将传统市场变得年轻化,拥有新的生命力。他举例,台湾海鲜美食圣地上引水产是成功将传统鱼市改造成时尚的市场。这家鱼市前身是滨江鱼市场,环境非常潮湿,采光不足。经过大改造后焕然一新,破除了传统鱼市旧有的格局和定位。上引水产的商业模式并非单一销售海产,还提供鲜活海产现捞、经营寿司餐馆、户外烧烤和渔产超市各种服务。

“这是个很有个性的地方,可以吸引很多年轻人消费,可见生意模式非常成功。”这家鱼市主打高档等级市场,专营进口海产和高档日式美食,一个人消费数额可达数百令吉。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尖峰时刻人潮还是非常汹涌。

杨启明称,在这个海鲜圣地出现以前,根本没有人想过可以在市场消费这笔数额。有别于鱼腥弥漫、脏水四溅的传统鱼市,上引水产改造了鱼市形象,综合多元业务吸引更多人流量,让当地海鲜市场再次充满活力,呈现一片繁荣。

他认为,城市品牌非常重要,能够活化传统市场。好比想要买腊肉年货,立即想到南门市场。品牌就能吸引消费者前往购物。以台南传统市场为例,当地传统市场让旅客留下良好印象,环境舒适干净,空气无异味,摊位排列也整齐美观,让人愿意花时间在市场逛逛。

“台南是台湾的文化首都。”杨启明说,当地已形成一种文化风气,政府也在推广台南美食小吃。无可否认,居民会意识到照顾好环境和文化成本,就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好,间接带动旅游业,刺激当地的经济活动。

台湾高雄武庙菜市场是黄昏市场,方便上班族放工后前来采购食材。
台湾南门市场是台北市历史悠久的传统市场,这里可以买到很多南北杂货,也是很多当地人购买年货的首选市场。

周刊专题:
【市井景观:菜市场】

【传统街市如何救活?】

【保住老巴刹·生存大革命】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