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8/2018
保住老巴刹·生存大革命
作者: yslee

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或许是未来市场的新型态,从专营鲜活海产、餐饮业务和惊人的物流系统,成为许多消费者新宠。网购人生尽在手机中,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线上订购和付款,在家等候食材送上门。

倘若巴刹真的要进行一场革命,肯定无法具备与“盒马鲜生”同等的竞争力。因此必须从内在文化价值着手,需知巴刹不仅是一个买卖空间,更蕴含了当地社区的文化特性、民间习俗和集体记忆。一旦需要更新改建,不是大肆拆迁,而是在保护传统巴刹生态之余,又能发展新的产业链。

每个人生活都会有一些常用的“空间”,好比最爱光顾的云吞面档、定时报到的小贩中心,抑或每逢周末会闲逛的商场。传统巴刹是一个社区最重要的贸易和社交场所,也是个主要的地标。许多家庭主妇、老人会视巴刹这个空间为生活需要。当巴刹步上拆迁命运,他们将会是第一个站出来极力呼吁保存的人。然而不见得会引起共鸣,对于其他不常使用巴刹的消费者而言,反而没有保存巴刹与否的想法。

传统巴刹肯定要与时并进,寻求转型创新才有机会开拓另一个成长契机。经过改建整顿,传统菜市场也可以添加丰富的元素,例如位于韩国釜山市区的札嘎其鱼市场,该市场靠近海港,建筑物底层有多家鱼摊任君选择,楼上则是一间又一间的海鲜餐馆。消费者现场采购海产后,可以前往餐馆要求烹调新鲜到手的海鲜。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巴刹独有的建筑风格魅力,加上道地的小吃美食,华丽转身成为旅游景点、美食广场或时尚市集。

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室内建筑系讲师符策刚受访时抛出了很多问题,不断探讨巴刹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可能,如何让这个产业结构有更多功能。

“在消费文化底下,巴刹原有的公共性已被改变。”巴刹的危机不仅来自超市或霸市,还包括一些中档的超级市场,主要分布在住宅区,缩短了采购食材的时间和距离。许多混合型住宅也迅速冒起,楼下是繁荣的商圈或人潮为患的商场,楼上则是高耸入云的公寓,促使在城市生活的人被很多消费空间所包围。

巴刹不仅是一个买卖空间,更蕴含了当地社区的文化特性、民间习俗和集体记忆。(图:星洲日报)

多 元 业 务,提 高 巴 刹 实 用 性

以八打灵再也奥特曼路大巴刹为例,有关建筑综合了多元服务行业,也成为社区老一辈的聚会场所和资讯交流站。巴刹比超级市场更具人情味,不仅是一买一卖的贸易活动,而是可以建构自己的人际网络。有些摊贩一边营业,一边顾孩子,还有老人含饴弄孙的画面,偶尔还会看到顾客充当保姆。

符策刚说,一些老区如PJ Old town、双溪威仍有五六十年代的巴刹。改建传统巴刹涉及庞大工程,包括另设地点供小贩暂时营业,摊位空间设计也必须考虑是否便利,甚至考量如何为闲置的摊位创造另一个价值。

他针对巴刹的功用性提出很多建议,包括是否能成立一个小型托儿所或才艺班。

若要求再高一些,地方政府可不可以在巴刹内成立幼儿园。

“多元化业务可以填满巴刹闲置的空间,也提高巴刹实用性,不仅限于蔬果买卖。”巴刹的摊位租金非常便宜,其用意是要降低营业门槛,让低收入人士有机会增加收入。有关政策无论对社区或当地经济型态都有利,然而规划方面无法吸引三四十岁人士或年轻一代入驻,现今只留下老一辈的摊贩在苦心经营。

符策刚向记者解说,八打灵再也奥特曼路大巴刹的来由和目前仅存的服务行业。(图:星洲日报)
下午两三时的奥特曼路大巴刹,店铺打烊后,这个区域就变成老一辈人的聚集地。大家拖出桌椅坐在这里沏茶、看报纸和聊天等。(图:星洲日报)

地 方 有 活 力 就 有 生 机

对于巴刹空间的新想像,符策刚一直不断给出例子,当中包括借鉴日本的地方创生概念,即鼓励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大城市充满无限商机,促使年轻人毕业后直奔城市,尔后在当地扎根置产,越来越少回到自己的故乡。

地方创生是鼓励年轻人返乡,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包括延续传统巴刹的生命。更深一层是鼓励年轻人发展地方企业和创新价值,打造更大的产业链。

然而他指出,一切得回归到土地经济结构和生态,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再生。“我来自海岛,渔民出海捕鱼后把渔获送到内陆巴刹,再陆续批发出去。”殊不知捕鱼业背后也有一连串的产业链,如造船业、冰厂、捕鱼网行业、零售产品等等。很多地方手工艺产业会结合观光业,他坦言,发展过程中不能轻易本末倒置,牺牲手工艺本质只为了表演给游客看。虽然国外有例子将巴刹限制摊位经营艺术馆,他心中有些纠结,认为不应把巴刹变成纯文创中心。“现在提及文创,很多人就联想到中阶的人,我反而在乎市井原本的那群人。在注入艺术当中,艺术家要能反映当地社区特色,与当地居民互动。”

巴刹已不复当年风光,一些业者退休或结业以后,年轻一代不愿接手这盘生意,档口就闲置至今。现在变成流浪汉、野猫的睡床。(图:星洲日报)
符策刚说,以前的消费模式还是充满人情味,可以把新鲜海产交给小食档口的档主,对方会愿意帮忙顾客“加料”。不过,当生活形式改变了,这些情景已不复见。(图:星洲日报)

为 什 么 保 留 巴 刹 ?

外界会形成一个印象,即巴刹现代化后令很多档口结业。“不过问题很复杂,不能单凭一个因素就定论。”事实上,这个产业结构令到年轻人已经不要走回巴刹行业。

现在街角的便利商店已经变成城市邻里的需求,这些财团才负担得起昂贵的租金。民众的味觉也停留在便利店的食物口味。符策刚苦笑说,如果没有走回传统市场,不会再看到古早味的产品、在地农作物或传统食物。因此,味觉文化也随着时代改变,保留巴刹也在保护即将失去的味觉记忆。

“我们来自设计和建筑界、学术界,提及(改变)巴刹就必须跟市政府接洽配合,两方面都要转变思维,才能完全转变。如果依据现有规格执行,市政府只是在做规划,我们在外围一直讨论天马行空的idea(点子),显得很离地。市政府要怎样配合才是关键。”

他强调,小贩也得自发迎接改变,不能依靠市政府、建筑师或创意人士去改变巴刹型态。

然而,保留巴刹这个空间会不会变成另一种社会成本和负担,那将会是另一个必须深思的课题。

在“Re:Market”活动上,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学生,分别展示了各种改变巴刹面貌的建筑设计。(图:星洲日报)
在“Re:Market”活动上,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学生,分别展示了各种改变巴刹面貌的建筑设计。(图:星洲日报)
在“Re:Market”活动上,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学生,分别展示了各种改变巴刹面貌的建筑设计。(图:星洲日报)
在“Re:Market”活动上,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学生,分别展示了各种改变巴刹面貌的建筑设计。(图:星洲日报)
在“Re:Market”活动上,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学生,分别展示了各种改变巴刹面貌的建筑设计。(图:星洲日报)

周刊专题:
【市井景观:菜市场】

【传统街市如何救活?】

【保住老巴刹·生存大革命】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