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11/2018
【特稿-下篇】敬佩黄光耀奉献精神·医护员爱相随
作者: sabah_editor

报道/王丽萍

在黄光耀举办的义诊中,有很多像他一样,是重复出现的面孔和身影,有医生、护士和义工,愿意离开舒适圈、走出同温层,到乡区一边服务、一边探索乡区人们的生活面貌与需要。

■“黄光耀就像传说”

这次到拿笃达威亚里村的医护人员共有约10名医生、5位药剂师、2位护士长及多位护士,当中不乏参与义诊已超过10年以上者,其中护理组长诺拉依勇(Norah Eyon)和护士安琪奥杜都(Angie Autuduy)分别从2011年及2010年开始参与黄光耀举办的义诊。

她们都是从前辈那里口耳相传听闻黄光耀与义诊并参与,“对很多护士而言,他(就像个传说),很久以前就听说他举办义诊,有些护士参与多年,一直到退休还是继续参与。”

诺拉依勇表示,通过义诊暂时离开原有的服务岗位,换个地方及参与公共健康服务,可接触到乡区的民众和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健康检查,义诊其他部分如卫生教育、健康意识、家庭计划、良好生活习惯等对村民也非常重要。

她表示,来到乡区转换一下环境,了解乡区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收入、食物与交通等情况,也有机会认识来自其他部门的同僚并共事和分享如何帮助乡区的人民。

“有些村落很难抵达,所以村民都会对义诊团入乡服务非常感恩,甚至有村民感动流泪。”

诺拉和安琪都曾跟著黄光耀进入很偏远的乡区,如冰湘岸开车抵达后还要乘船2个小时,对身心理的挑战,而在乡区一般住宿在学校课室或乡区诊所,并以睡袋打地铺。

左起为诺拉和安琪参与义诊已有至少10年的经历。

■环境恶劣也不言弃

有一次在冰湘岸,住宿的地方非常陈旧破烂,而且满地灰尘又没有扫把可以打扫,也只能随便清理一下铺上睡袋就睡;另有一次在古达,即使四驱车也难行,回程时,从村子出到大路已经是晚上10时,回到亚庇已经是半夜,天亮后一早马上又要去上班。

她们表示,所有义诊相关的事务都由黄光耀包办安排,她们在义诊时需要懂得本身的职务即可,如果遇上义诊有病人需要去医院,黄光耀也会安排,安琪说,她在黄光耀身上看到永不放弃的精神。

她表示,如果不是参与义诊,相信她没有机会到这么多地方去服务,“有段日子他(黄光耀)生病了,那段时间就没有义诊了。”

洁西卡(右)选择在乡区服务也参与义诊,认为乡区医生和医疗资源不足,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

“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西马女医生留守郊区

杰西卡威廉(Jessica Willian)来自吉隆坡,2016年医学系毕业后,在民都鲁医院实习两年,完成实习后她选择到沙巴乡区任职,今年5月开始在古达那兰当村(Narandang)诊疗所服务。

诊疗所只有她一名医生、2名医疗助理、2名社区护士、1名护士及1名女护士长。除了诊疗所,她每个星期须到米劳(Milau)和都亚洛(Dualog)乡区诊所一次;乡区诊所没有医生,若有急紧状况或问题,就会联络她。

杰西卡当医生的初衷是要助人,眼看毕业的医生像雨后春荀般的多,让她思考如何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因此她选择到乡区服务,“每年有很多医生毕业,但乡区的医生依然不足,乡区非常需要医生,在那里对村民是最有意义的。”

对她而言,没有到过乡区服务,就无法了解乡区的情况。

“有位资深医生曾说过,每个医生都应该到乡区服务至少一次,以开拓视野,了解当地的情况,在我们面对来自乡区的病人时,至少知道他们的问题。”

杰西卡表示,乡区的村民会很珍惜医生的出现,像前往她服务的诊疗所的村民都很好也会耐心等待,不会投诉,如今该诊疗所一般每天会有30至40病人,有时会达60人,视情况而定。

她表示,乡区很多病人不愿去看医生,因为有时病并不是很严重,像腹泻、发烧、伤风和感冒,而是需要拿药,但路途遥远又难行就干脆不去;乡区诊所仍面对缺乏资源问题,没有化验员、没有药剂部门,抽了血也要带到外面去化验。

义诊队进入乡区服务,也与当地人们交流,互相了解彼此。

药剂师走出舒适圈
吴清亮 体验不同生活

在政府医院任职药剂师已有5年的吴清亮自2014年开始参与义诊,这次到达亚里村是在沙巴的第5次义诊,平均每年参加1至2次。

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参与黄光耀举办的义诊,如今已是第3次,曾到过兰瑙、冰湘岸与纳巴湾等,很多地方基本设施不佳,不过她还有到过没水没有电的地方,而像达威亚里的情况,有水有电,在幼儿园住宿可说已很好。

吴清亮喜欢到不同的地方,看不一样的人们的生活,因此她也乐意走出舒适圈进入乡区,体验平常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以外的情况。

在义诊一般都是配发普通和基本的药物,例如伤风、感冒与皮肤问题等,药剂师的角色也相当重要,尤其是确保药物不过量,特别是小孩的配药需要谨慎一点。

她表示,义诊只是提供乡区村民基本的医疗服务,一般上他们可能要舟车劳顿才能到医院接受治疗,此外,村民也很需要卫生教育和意识,如果乡区的医疗设施和道路更好当然最好,没有的话义诊

可以舒缓乡区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吴清亮表示,有时去到乡区会感到难过,毕竟人民应获得良好和固定的设施,而每次义诊过后她都学习得更多,并更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以及有能力为乡区社群服务。

来到达威亚里国小参与义诊的小朋友。

“亲身体验才能身同感受”
黄光耀主动出击不等求助

黄光耀相信人是有同情心、关怀心和悲悯心的,但一定要有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困苦中人们的生活和处境,正如他说:“不接触根本不知道他们苦成什么样子”。

他总是接触各阶层的人们,不同宗教与种族,了解他们的处境,在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例如有的乡区的病人要出院却没有钱回家,有时单程要80令吉,他们没有钱,他有时会帮忙筹措车费。

有些病人在亚庇医院去世了,家属没钱把尸体送回家乡,黄光耀也帮忙安排,近年来获得一家殡义馆的技持,赞助贫苦逝者运回乡的交通与棺木。

“做关怀的工作要很敏感,要感觉到和知道别人的需要,并主动去帮他,而不是等到别人走头无路才来找你。”

对黄光耀而言,乡区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他总是心系乡野,对于乡区的情况及哪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罄竹难书,例如哥打马鲁都区有一个地方,乡村从丹狄进入约50公里,里头有5个村落,估计共有约2000人口,入村的路况非常恶劣,只能以四驱车能通达,需要涉水过一条河,单程需要7个小时,里面一个乡区诊所都没有。

“政府应优先改进乡区道路设施,即使不是做柏油路,至少要有良好的石头路,乡区和内陆的路先做好才建做高速公路,没有道路,即使政府再鼓励村民种植也无济于事,他们无法把农产品出售。”

在达威亚里村的义诊刚结束,黄光耀已开始筹备11月23日至25日在冰湘岸举行的义诊,并开始召揽医护人员与义工。配合这次活动,也邀请来自西马教会在内陆举办性与青少年早婚课题的讲座,以提升乡区相关的意识。

■寻找接班人延续爱

乡区依然存在很多青少年和早婚问题,尤其是有很多青少年单亲妈妈,因为许多青少年怀孕成婚后,丈夫离乡背井到外地工作,在外地另结新欢后,就没有回乡,所以造成许多青少年单亲妈妈。

黄光耀多年来为偏乡人民与有需要者奔波劳碌,只因为自己是基督徒,觉得那是基督徒的责任,即使工作越来越多,他还是坚持要继续做下去,如今最大的希望能找到一些接班人,未来有人延续他的工作。

基本设施、医生和医疗资源不足是乡区面对的问题,很多病人不愿去看医生。
黄光耀(站者右三)与医务人员与病人和家属合影。

苏蒂带著4名孩子参与义诊。

药剂部的业务人员发配药物给病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