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8/2013
沙登.越变越美丽
作者: admin

提起史里肯邦安新村(旧称沙登新村),脑海就会浮现美食、皮鞋,还有繁忙大街左右两旁的两排商店……她是全马452个新村中,继增江新村后第二大的新村,也是雪州42个新村中最大新村,占地达834公倾,它拥有约2千600户,人口约2万人。

占地理优势交通方便

位于雪州南部的沙登,毗邻就是吉隆坡,占尽了地理位置优势,交通四通八达,使她成为雪州快速发展的重要城镇之一。

虽说她是个新村,但与其他新村相比之下,岁月的洗礼让她越来越有魅力,蜕变成一座美丽的城市。

这个以客家人居多的新村是淳朴与现代化的结合体,四处仍可见板屋、半板半砖的旧式房子,但也有许多豪华时尚设计的独立式洋房。

邻近博大屋业蓬勃发展

这个城市化的新村不变的是保存了浓浓的人情味,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沙登人,依然是那么的热情。

有别与其他新村的是,沙登搭上博特拉大学的列车,四周的屋业蓬勃发展,史里肯邦安新村不但没有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外,年轻人口更是有增无减,再加上各行各业各业百花齐放,延伸至今日的繁华面貌。

二战前后
由锡矿业蓬勃发展催生

沙登之名取自沙登树(Pokok Serdang),又名扇叶葵。沙登是客家话的译音,早期也被译为沙戥、沙丁,到后期定名为沙登。不过却在1974年后易名为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但是村民至今还是沿用沙登新村这个名字。

沙登的开发与新街场息息相关。二战前后,新街场是闻名的锡产重镇,鸿发锡矿更是全球最大的露天采锡场。

随着锡矿开采完后,遗留的废矿湖便是现今闻名的绿野休闲城。

新街场早在1870年代是主要的锡产区。锡矿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个锡矿聚落,最大的则是鸿发矿场毗邻的芎蕉园,也是新村的前身。

锡矿业在19世纪初期仍蓬勃发展,除了新街场、芎蕉园外,沙登埠(旧沙登)也是当时其中一个繁忙的小镇。

紧急法令时期组成沙戥新村

到了1920年代,锡矿与橡胶业的双线发展,促使一些山芭开始出现人烟,而当年的老蒲种(今日的史里肯邦安新村)就是被橡胶园环绕着。

在三年零八个月的二战后,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7月12日颁布紧急法令,把散居在新街场、椰园、芎蕉园、沙登埠、古腰、横路、竹山拗和巴郎勿刹等地,约300个家庭的华裔聚集在老蒲种,一片占地137公顷的胶园,组成沙戥新村。

当时的新村坐落在古腰河边,村民以割胶、采矿、种菜和养猪为生。70年代,村民逐渐从农业与采矿业改行家具业、建筑业、种杨桃和鞋业等。

鞋城计划告吹
餐饮业发展蓬勃

随着锡矿业在80年代没落后,史里肯邦安新村渐渐发展成中小型工业区,尤其以鞋业为主。当地的鞋业在90年代进入盛况时期,有约300至400家鞋厂,而近乎90%的村民是从事与鞋业相关的行业,当时也计划在一块30.4英亩的土地上兴建鞋城。

原以为沙登鞋业在20世纪后会迎来了春天,讵料该计划却因土地被变卖,全盘计划最终被告吹,逾90%与鞋业相关的业者经不起打击与中国崛起而纷纷被淘汰,如今仅剩下约30至40家鞋厂仍努力的撑着。

近几年,餐饮业发展蓬勃,电子、车厂、汽车零件及印刷厂家,都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尤其是以美食闻名遐迩,吸引了不少慕名的饕客穿梭大街小巷寻找美食。

欧阳捍华:收集资料记载历史

行动党史里肯邦安州议员欧阳捍华指出,沙登有逾百年的历史,但过去却没人关心。

“既然没有人要写,我们唯有自己去编写沙登的历史,让沙登人知道沙登的历史。”

他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一部份,也是文化遗产,应该把所有的历史记载下来,日后传承让后代了解地区的历史。他在2008年中选为该区州议员后,就开始积极展开资料收集工作。

“沙登之名取自沙登树,但许多人都不知道沙登树长什么样子,让我萌生种植沙登树的念头,包括展开美化和平村路工程,以便把该路段打造成‘文化走廊’,展示与沙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照片。”

欧阳捍华坦言,1960年代建在沙登大街的牌楼已被拆除,他一直都希望能在原地重建一个新牌楼,更在数年前曾把新牌楼的图测提呈给公共工程局审核,惟基于该路段是沙登的主要道路,车水马龙,再加上正如火如荼展开大街改为单向道计划,唯有暂时搁置重建牌楼一事。

(部份由史里肯邦安州议员欧阳捍华提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