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4/2008
听说有间海南沙爹屋
作者: admin

第一次听说有那么一间海南沙爹屋,是去年我在水仙门一家逾80年历史的潮州饼家做田调时,与老板娘闲聊谈起的。

起初,我们的话题都围绕在这80年岁月的制饼点滴。从潮州饼食到福建礼饼,从饮食传统的保存到逐渐流失,从早年朴实平静的古城生活到现在不知所为的旅游导向,老板娘似乎感慨不已,一再强调她童年时候在水仙门的自在时光。

水仙门,当然也成为我们交谈的内容。据我了解,水仙门在马六甲及新加坡各有一处;古城水仙门是一条通往沿河板底路的巷衢小街,官方名称为Jalan Lekiu,而狮城水仙门则指新加坡河畔由桥北路、禧街、谐街和哥里门街四条街道所围成的商业地区。

如果就史地考量,不难看出两者均属临河之地,都以福建移民居多。在福建原乡的泉州,自宋代起便在水门巷地方(旧称水仙门)设置市舶司(即古代的海关),为海船靠岸验关及卸货之用,而附近则有水仙宫一座,供奉海上守护神──水仙尊王。如此参考比照,不禁让我联想早年马新两地的水仙门,是否因为临河及设有关卡的缘故,或是那里曾有座水仙宫什么的,所以才会教福建先辈们触景怀乡,命此地名。当然,这都不属于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就留待有心人去考证了!

老板娘却说,现在似乎没人会去在意这条街为何叫水仙门啦!倒是她母亲曾经说过,在5、60年前街口地方有座漂亮牌楼,牌楼底下有些梳起不嫁的妈姐在卖水仙花,所以大家才把这一带称为水仙门!

惊讶一阵。老板娘见我兴致勃勃的不断追问,似乎感受到这类“传说”的魅力所在;话题一转,于是问我有没听说过附近曾经有间海南沙爹屋?住如七十二家房客似地全是海南同乡,白天各自到不同地方开档卖沙爹,晚上则住在同一屋檐下,不分你我。

现在还在吗?早就各分西东了!

印象鲜明,一提到古城海南沙爹,肯定许多人会跟我一样,马上联想起鸡场街尾那一幕白烟飘缈的街景;当然,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甚至更久远的90年代初期,有一两年时间我常到马六甲作古迹纪录,新味香那沿街烧烤沙爹的香味,便成了旅程中无法磨灭的嗅觉记忆。

那时候,我对食物没有过多热情,倒是“海南”两字让我坠入无穷想像。心想已是根深柢固的马来沙爹,怎么会跟海南人扯上关系呢?但那疑惑却稍纵即逝,当我吃到又是猪肉又是粉肠的沙爹时,我想那就是答案吧!

海南沙爹,广义就是别州的华人沙爹,以前标榜“海南”,现在却以“华人”自居;与马来版本差异之处,当然就是可以吃到猪肉。其实调味最能看出两种民族的味觉喜好不同,华人沙爹尤其古城海南人做的,在腌肉手法上舍糖取咸,与一般马来人偏甜的习惯截然不同;此外,沾酱更是精彩所在,同样的花生香料酱底,海南人却加进黄梨及一种类似小杨桃称为Belimbing的酸果,甜咸间微微的清香酸味,中和了马来版本给人浓腻死甜的印象,让味蕾有呼吸的余地。

几年前重游古城,文化包装后的鸡场街显然面目全非,走到街尾,新味香已不知去向。

反正我这回有3天时间在古城闲逛,就暂且放下新味香这“线索”,先去寻访印象中其他摊档。首先想到的,就是下午时间在估俚街口隆安茶室里摆摊的海南沙爹,十多年旧识,对其粉肠沙爹至今仍念念不忘。

跟老板娘打听“沙爹屋”一事,半百妇女笑说:我就是在那间屋里出世的第三代啊!

据她回忆,以前沙爹屋隔了19间房,住多户人家,都是来自海南琼海的同乡。早年一起落籍南洋,在古城学做沙爹及卖海南鸡饭维生,到了1988年才各自“成家”;而她就是新味香现任老板的堂姐(也正因为老板娘指路,我这回才终于在Kota Laksamana找到久违的新味香),另一个堂弟则在培德学校对面开了间祥记。

傍晚,我终于在打金街找到传说中的海南沙爹屋(现在已变成三友工业有限公司)。回头一看,才发现正好对吉宁回教堂门口,隔窄窄的街靠得那么近;一转神,仿佛听到背后传来一阵海南乡音,穿越时空从屋里走了出来。

接便听到从扩音器传出晚祷的高音。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