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9/2009
隐形皮肤杀手繁殖季节.9月小心隐翅虫
作者: admin

(槟城.大山脚)又是隐翅虫肆虐的季节,公众受促提高警惕,防止隐翅虫的“毒吻”!

威省市政局防隐翅虫小组主任市议员拉祖说,身长0.6至0.8毫米的隐翅虫,在全球拥有4万7000品种,它虽然体积小,却是全球人类或高楼组屋住户的隐形皮肤杀手。

研究隐翅虫多年的拉祖有惊人揭露:2双隐翅虫的强酸性毒汁,足以让1只壮牛的胃部溃烂及迅速死亡。其毒性之强,比眼镜蛇的毒液更烈逾15倍。

他说,每年9月起是隐翅虫繁殖,大量出没与侵袭人类的高风险期。

因此,此时此刻,又是隐翅虫大肆“危害人间”的时候。

隐翅虫有趋光习性

他向国人提出防范隐翅虫入侵住家的一个简单建议,即停止使用“灯光散射到远处可见”的日光灯,可选择使用“有围罩”或只集中向下射的灯光,就能杜绝吸引隐翅虫的“造访”。

他说,有趋光习性的隐翅虫,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强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人类在触及隐翅虫毒液后的10至15秒就有反应,触处会感到剧烈灼痛,随后造成皮肤的起泡及溃烂。”

勿用手触摸虫尸

他强调,隐翅虫只在夜间,才会展翅朝有灯光的地方飞去,在日间其翅就藏匿于腹下。

他提醒,千万不要打死隐翅虫,以免虫液扩散,如果沾到虫液,应该立即用肥皂清水洗净。

他说,隐翅虫即使是死了,毒液还存在,所以不可触碰它。

威省市议员孙意志与温维安也吁请家长关注小孩,并吁请教导孩子,千万不要打死隐翅虫及用手触摸虫尸,以免皮肤中毒遭灼伤及溃烂。


你知道吗?

隐翅虫拥4万7000余种

隐翅虫(Rove beetle),为一种甲虫,属鞘翅(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鞘翅极短,因其虫翅藏匿于腹下不易察觉而得名。

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属昆虫类,多分布在亚非国家,目前经发现4万7000余种,广布世界各地。其中,毒隐翅虫对人最有威胁。

隐翅虫喜好栖息在水田、草地及树林中,有趋光习性,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食腐败的植物与腐烂的动物。

对人有威胁的毒隐翅虫,又被称为“青腰虫”,身长0.6至0.8cm,类似飞蚂蚁。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如隐翅虫从皮肤上爬过),皮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若受伤面积不大,会有轻微痒痛感;若受伤面积较大(如多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则会有强烈痒、痛感觉,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烧等。

若人体皮肤接触大量毒液(如毒液流到皮肤上),则受伤部位会产生水泡,周遭皮肤红肿,水泡与红肿间为一原肤色的圈装部份。

水泡可以弄破,如用棉签挤破,然后用盐水洗净,但是不久后会重新产生水泡。

患处隆起部位皮肤组织将全部坏死,形成深咖啡色疤,在疤下长出新皮肤,但是新皮肤颜色很淡,与周遭皮肤有一定差异,导致痊愈后,患处像被刀割伤后痊愈的样子。所以,留下的疤痕对皮肤的影响最大。

被隐翅虫爬过后,务必保持患处清洁,一般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为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或者减小痒痛感,患者应立即到医院皮肤病科就医,一般医生会开外用药涂抹患处,约两周后会好。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