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一旦适应了黑暗,就能看到一点光亮,依稀找到方向。几天前,我才发现,我从未体会过真正的黑暗。这是我的“黑暗中对话”的初体验。
最近吉隆坡双子塔阳光广场的国油科学探索展览馆迎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展览,即“黑暗中对话”。这个从德国引进的体验展览主要概念就让参与者在失明导览员的引领下,进入特别设计的黑暗空间,这些空间仿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打造,还通过音响、室温、气味营造更逼真的效果。
于是,我们在黑暗中站在国家公园的瀑布前,脚踩着沙石,耳边传来了鸟叫流水声;于是,我们在黑暗中逛了夜市,用手触摸番薯黄梨,用嗅觉辨识出想要购买的香料;于是,我们在黑暗中越过了闹市一条繁忙的马路。
黑暗中,时间飞快流逝,在陌生的环境中摸索,当我们失去了熟悉的视觉,除了尝试使用其他感官适应黑暗,手中那一把盲人拐杖,我们惟一的依靠就是35岁的失明导览徐丽丽那把笃定的声音。
丽丽来自古晋,3年半前因为患上青光眼而失去了视力,自此活在黑暗之中。但凭着毅力及坚持,她从恐惧、害怕、失落中走出来,今年7月更是独自离开家乡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工作,每天还自己搭乘轻快铁上班。
45分钟黑暗之旅
体验视障朋友的生活
展览馆里的设计,有很多发人深思之处,例如在闹市中的提款机,短暂失去了视力,对平日操作自如的提款机,竟然完全没辙,还有在黑暗中购物的经验,更让我不禁好奇视障朋友是如何辨识钱币。这到底要克服多少困难,他们才能过着我们觉得丝毫不费力气的生活?单是想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而经历了短短的45分钟黑暗之旅就代表我们能在黑暗中生活?23岁的展览馆导览员黄宏辉(译名)认为黑暗中对话的展览未必能够达到这个目地,却是一个让人理解失明人士难处的好机会,他希望能够藉着在“黑暗中对话”的工作,有机会影响一些来参与的决策者,日后就会有更多方便失明人士自由走动、工作的设施。在这里,曾是马来西亚残奥队游泳代表的宏辉找到了工作的使命。
从失明挫折中站起
推动国人关注眼疾
将“黑暗中对话”引进马来西亚的幕后功臣陈锦辉,本身也是一位视障朋友。2002年,事业处于巅峰期的他患上了青光眼,经过无数的求诊、几次的手术之后,医生宣告束手无策。他经历过生命的低潮,自尊曾严重受挫,但最后在妻子、家人与信仰的支持下走出了阴霾,从以前金钱至上,到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与妻子成立马来西亚青光眼协会,推动防盲醒觉工作,希望唤起国人对于预防眼疾的关注。这份热忱引领他走向“黑暗中对话”,他在网上搜寻更多与视力相关的展览而找到了在全球30个国家上百个城市已经落户的“黑暗中对话”。
黑暗中对话以通过推出不同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方式,打造有再造能力的社会企业,达至企业最终的社会目标,即改变社会对失明人士的既定印象、唤起公众对失明人士的同理心,打造共融社会,当然最终协助更多失明人士拥有一技之长,除了在黑暗中对话工作之外,也能胜任社会里其他工作。马来西亚黑暗中对话明年7月将迁入位于八打灵市的新建广场,届时面积更大,也将推出更多不同服务,例如黑暗餐馆等,而最终希望建立失明人士学院。
徐丽丽在分享失明人士与人沟通之道,说了一句,“在失明人士的世界里,如果你不说话,你并不存在。”她藉以解释,失明人士是在听到周边的声音才能觉得更自在,所以黑暗中对话强调的是失明人士与健视人士的对话。
“黑暗中对话”体验展览将在国油探索展览馆从明天开展至明年五月,如果有时间,不妨也来与黑暗进行一次对话,开启通向失明朋友世界的那一道门,为建立一个共融社会而努力。
文:陈莉珍
摄录:郑丽恩
编辑:谭英伦
相关文章:
【记人事】打开通往黑暗世界的门 专访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