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7/2017
《Dunkirk》:诺兰的战争片,献给“知影”的你
作者: acechor

观看《Dunkirk》这部电影前,你必须了解两件事:敦克尔克战争事件,以及基斯杜化诺兰这位神级导演。

坦白地说,我在入场前,对敦克尔克战争可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搞懂故事背景上难免吃力。然而,就我对诺兰的“认识”和研究,这部电影的风格、呈现方式和结构铺陈完全正合我意。

《Dunkirk》绝不是一部“正常”的战争片,那些疲劳轰炸、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画面你们就别期望了。诺兰拍摄此片的真正用意不是用以上元素取悦观众,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向观众呈现出,1940年这一场经典战役中的价值与意义。

诺兰的故事架构分配近乎完美的均衡到位,用三方角色串联着剧情流程,撤退求存的英国陆军花时一星期、救援军队的平民船夫花时一天、负责空中战略的空军花时一小时。这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跟着剧情发展,最终三方成功结合,完成了超过3万人的大撤退行动。

诺兰采用的故事主角身分也是令人惊艳,他们都不是当时战争中响当当的大人物或历史名人,而是选择以小人物的角度、思维去看待这场战役。

率先登场也是最多戏份的陆军汤米,并没有强大的能力和明显的特点,他并没有奋勇杀敌的能耐,却有着拼死求存的精神。那位老迈的平民船夫则是我最欣赏的,他面临救回来的军人胁逼折返、同船的儿子好友逝世等打击,仍坚持前往战地援救军队,简直是比军人还牛逼许多的英雄啊。

而汤哈迪饰演的英国空军法里尔则是剧情里的幕后式英雄,陆地上的军人们亲睹他击退敌军战机立下大功,却未曾见过他真面目。在已知载油量不足,以及队友陆续坠下的处境下,他仍抱着“再射下多一架吧”的心态殊死一搏,成为了空中飞翔的孤独战士(而且他大部分时间里只能用双眼在演戏)。

说了结构和角色,大家是否察觉到,电影里的反派敌人德军,甚至没见过一张正脸,顶多只是远远的惊鸿一瞥呢?诺兰正试图告诉大家,《敦克尔克》并没有所谓的反派或敌人,主角们的最大对手,是时间和自己,他们争取时间求存、施救,依靠倔强的意志,成就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撤军行动之一。

凭藉着精湛的战地拍摄手法,配以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音效配乐,电影中的许多幕都是如此令人屏息和紧凑,包括开场的空荡死城突然枪声轰隆、载兵的船舰被击中沉没、汤米等人在弃船里被射而内讧等等,都是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

空军之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又喜爱,镜头不时随着法里尔的枪头瞄准器,目标对着敌机却又难以击中,这种画面像在告诉观众,真实战争里的空战,你以为真像打游戏那么容易一击即中啊!

原以为撤退行动结束后,剧情也将随之淡出,岂料好戏还在后头。汤米和队友亚力士乘坐火车回家,在月台有位老人没有正视亚力士一眼,令他以为老人鄙视他们,但其实老人是瞎眼的;在火车将到站时,亚力士不敢翻阅报纸也不敢直视火车外的人群,但其实报纸正赞颂他们,人群也在为敦克尔克回来的英军们欢呼!

诺兰本人曾在接受访问时就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宗旨就是向当年的敦克尔克行动中的所有撤军献上敬意。撤退并非懦弱或无能,得以存活下来,保留军力蓄势再战,这无形中已是一种胜利。

为了将历史事件逼真地重现眼前,诺兰坚持到当年战地法国敦克尔克沿岸地区拍摄,并且尽量少用电脑特技,以实景拍摄带出最佳效果,这就是许多“特效化”导演应该借鉴的啦!当然,重现敦克尔克多达40万人的真实场景可说是天方夜谭,这也是为什么诺兰聪明地避重就轻,采用“小人物说大故事”的方式,以重质不重量的镜头和场景,回顾了这场为求存为主轴的史诗战役。

一年多前,我听说诺兰将推出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战争电影时,并不期望他会拍出狂轰滥炸和血肉横飞的成品,因为他是诺兰,是当今影坛里最有个人风格、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导演。就在电影一开场,汤米与数名队友在寂静的空城里徘徊,突然间枪声陆续而来,队友们一个个倒下… 我心想没错,这就是100%纯诺兰的作品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