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10/2017
【暖势力】苏北亚院感恩捐款建校礼堂星洲命名.读者助印尼华教开花
作者: limlc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0日讯)“《星洲日报》读者的捐款起到带头作用;如果没有这一笔450万令吉的建校资金,就不会有这所结合了苏北和马来西亚两地华人的爱心和善行,也见证了两地华人的悠久友好关系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ASIA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OLLEGE)。”

印尼苏北华社联谊会执行主席徐煜权说,当地人民非常感谢《星洲日报》读者给予的帮助及支持,才让当地华人争取到建立一所获得印尼教育部批准,唯一可以颁发华文专业本科文凭的民办高等院校。这是非常卓越的成就;我们将学院大礼堂命名为‘‘星洲日报友谊大礼堂”,以让后代将此情意铭记于心。

印尼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代表团日前在徐煜权的率领下莅访星洲日报总社,赠送刻有“感恩不忘”4字的纪念牌,以表对星洲日报媒体机构及读者的感恩之情。

救济海啸难民筹获1500万
450万捐作建校经费

星洲读者与该组织的情缘始于2004年南亚大海啸发生后。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印尼亚齐省和苏北省尼亚斯岛地区的居民,蒙受了惨重损失。

苏北省华人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救灾之外,还决定为灾黎在苏北创办教育事业,并组织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

印尼首所民办外语学院

抱持“一方有难,八方支助”的信念;《星洲日报基金会》发动读者捐款救济海啸难民共筹获1500万令吉,其中450万令吉捐作兴建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亚院)的建校经费。

印尼苏北华社联谊会执行主席徐煜权表示,亚院是印尼首所由民间团体组办的外语学院,将在下个月初举办第6届毕业典礼。

他说,印尼华文解禁后,该会在《星洲日报》媒体机构与读者的支持下办起了亚院。尽管印尼华文教育断层长达32年,在复兴路上也面对重重挑战,但该院如今已走过9个年头,且迎来各族学生从零开始学习中文。

“在印尼推动华文教育不简单,但是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历史,不好的部份我们丢掉,好的部份我们要传承下去。

“目前亚院共有700多名中文系毕业生,同时,也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连续9年蝉联冠军。”

收支不平衡董事部补贴

询及该院目前的资金来源,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副主席廖章然表示,由于学院提供的助学金数额庞大,导致收支不平衡,因此董事部需贴钱办校。

“我们没有向民众筹款,董事会自己解决,而且要坚持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当初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讲话要算数,敢接受任务就一定要完成。”

张晓卿萧依钊数次访灾区

廖章然指出,在2004年南亚大海啸发生之后,《星洲日报》是最先到灾区送暖的大马朋友,而星洲基金会执行长萧依钊及世华媒体集团暨星洲媒体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也数次到访。

他说,萧依钊最先提出在亚齐灾区兴建华文学校,以让灾民有上学的机会,但是由于灾情的严重后果,使得当地社群不敢接受此建议。

“几个月后,萧总再次提起并表示,若不能在亚齐,那就在棉兰,于是我们开始了一连串办校的过程。”

回忆起办校过程,廖章然说,最困难的部份是申请办校准执。

“我们申请开办高等外语学院,相关课程需进行4年教学,但是有关课程内容和师资方面,我们都不太清楚。

“所幸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侨办提供协助,让我们获得课程内容、教材与师资,而资金方面,我们有星洲日报媒体集团大力支助。

“有了这两个主要援助,我们在2005年便开始展开讨论与筹备工作,并向印尼高等教育局争取准执,终于在2007年底顺利获得。”

“萧总将学院名字取为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因为‘亚洲’有马来西亚和印尼,‘国际’则包括中国。”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于2007年成功取得办校准执并举行奠基典礼。

亚院学生多为汉语教师

作为办校元老的廖章然谈起亚院现况,他深表安慰说,该院目前多数的学生是在职青年,并且在学习上格外认真;如今本科毕业生有700多位,而毕业后到中国深造的有30多位。

“我们大部份的学生是来自周边学校的现任汉语教师,接下来部份是公司职员,少部份则是纯粹读书的青年。

“于是亚院开办上午班给专读书的学生,傍晚至晚上的夜间班,则主要给职业青年与在职老师。”

他表示,目前全印尼包括亚院在内,共有3家类似的高等学府。

“第二间在峇登,第三间则在坤甸;位于坤甸的学院申请办校时的条件,需要至少6名拥有硕士文凭的教师。

“亚院虽然没有硕士班,但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中国深造,因此亚院也是全印尼拥有最多硕士学生的学府。我们提供坤甸学院师资,让他们成功获得批准。

“我们希望(有提供华文教育的)学校能多办一些,从而培养更多师资人才,更广泛及快速地培养中文人才。”

亚院至今共举办过5届毕业典礼,栽培了700多名中文系毕业生。

印尼华教落后大马32年

廖章然走过印尼在1965年以前华文教育的全盛时期,也经历1965年930事件后,印尼全面禁止华文的封闭时期,他说,长达32年的断层,使印尼华文教育落后大马32年。

“印尼在2001年前、930事件后,没有华校,也没有学校教中文,只能在家里偷偷教孩子中文,或一些佛堂、教堂利用教念经的理由教中文。

“32年后我们再次迈开脚步走,而且在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走。

“我从小就读中文,毕业后进入文化界及报界,尽管华文被禁长达30多年,我没有放弃,我们走的是文化教育,除了办华文教育,没有其他。”

中国汉语专家培训中文教师

另外,他表示,2001年印尼与中国政府签署协议后,才有中国汉语专家团前来培训中文教师,各校也增加华文科。

“我们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在经贸、旅游或其他方面,她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个人利益或国家利益,中文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表示,亚院会在华族节日如中秋节、春节时,举办各种活动,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们坚持在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但同时也不会丢弃印尼文化。

“因为我们是印尼公民,所以和大马华人一样,在国家认同上,我们效忠印尼,而在文化认同上,我们带着中华文化融入印尼种族社会,这是完全没有冲突的。”

办学成功获印尼政府重视

2007年5月27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举行兴工奠基礼,2007年6月2日,苏北华联与星洲媒体集团在吉隆坡签署捐款协议书,直至2008年8月20日,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正式落成。

谈及未来,廖章然抱持乐观及正面态度,他表示,该校在印尼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为国内华文教育培养师资外,也逐渐获得印尼政府重视。

“亚院经常为政府机构的各类活动提供翻译人员,因此得到中央旅游部重视,并特别指定亚院为合作单位,以培养及提供翻译人才。

“目前已成功举办过一届,旅游部派出专家到亚院上课及接受培训。”

开办中文实用型大专课程

另外,他表示,亚院除了开办中文系及英文系之外,也开办中文的实用型大专课程,以让职业青年在更多的时间内,得到证书并投入职场。

“职业青年可以申请此2至3年的课程,不需写毕业论文就能够得到证书。”

他表示,如今在印尼能掌握华语、印尼语及英语的人才十分抢手,而许多亚院学生还未毕业就成功找到工作,因此不管是学生或是亚院的未来,都是充满希望及值得期待的。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是印尼首所由民间团体组办的外语学院,同时也特设夜间班让在职教师或企业员工修读课程。
印尼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代表团在徐煜权(左七)的率领下莅访星洲日报,获总编辑郭清江(右六)及总经理(企业公关与业务促进)陈金泉(右四)接待,并赠送刻有“感恩不忘”4字的纪念牌。
印尼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代表团赠送“感恩不忘”纪念牌予星洲日报,以表感恩之情。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