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05/2018
意喻破晓 曙光初现‧从黎桂润到黎明
作者: bslim

大脑神经的运作是诡谲且难以捉摸的,尤其是在一个老人身上。

我们的黎明阿姨丰腴依旧,这让她看起来不太显老,但年纪毕竟大了,拍戏念对白虽然不成问题,但日常生活上偶尔丢三忘四免不了,只是,当她说起大半个世纪前的往事时,却是钜细靡遗,连年份、日期都没有被遗漏。

有时候,她跟大哥到歌台,点一杯饮料,一坐就是一整个晚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歌手舞者如跑马灯流动,在心里,种下欢娱感动的恒久记忆。

因为爱唱歌,她参加了马六甲明星慈善社的歌咏队,偶尔也随团出去表演。某次表演时,银宫歌台的歌手海洋正好在台下,他听了黎桂润的歌声后,大为激赏。海洋通过领队的介绍,和当年16岁的黎桂润成了朋友。

在一次临时上阵给歌台的戏剧表演当临时演员后,海洋认真地问她:“想不想唱歌台?”

黎桂润不禁喜出望外,美梦成真的喜悦心情像无数个透着虹彩的肥皂泡泡在空中飞舞──从跳上炭车,到卷烟草、进入游艺场工作,再到加入歌咏队,还有一场一场的露天电影和歌台表演,不都是老天爷为了今天的这一句话而刻意安排的吗?

不过,黎桂润还是失望了,因为那位在赌场工作时认识、一直把她当女儿般疼爱的契爷,反对她当“歌女”。这一拖又是两三年,直到21岁,她在吉隆坡与海洋重逢,海洋再次游说她加入歌台,这一次,她决定伸手把麦克风捉牢,也把梦想捉牢!

消息传到契爷耳里,他倒没有生气了,他知道契女是认真的,舞台上的聚光灯对她来说,是力量、热情和生命的来源。

黎明破晓,曙光初现

加入吉隆坡欢乐歌台后,黎桂润以“黎明”为艺名,这个艺名,是她的伯乐──海洋为她取的。

欢乐歌台位于吉隆坡的南园游艺场,确实地点为今天金河广场一带。加入欢乐歌台一年后,新加坡凤凰歌台来马招人,黎明加入新歌台,开始全马跑秀,俗称“跑码头”。

歌台的门票约块多两块钱,附送饮料一杯,表演从晚上8点开始,11点结束。歌台以女歌手为主,只有司仪、乐手还有几个戏剧演员是男性,歌手中,也有大咖、小咖之分,大咖是陈美光、卢美萍等人,黎明只是小咖,早年更连绿叶都不是,只能算是台柱身边的伴唱而已!

无论大咖小咖,歌手的服装都很朴素,旗袍就是旗袍,不会开高叉或挖大低胸,也不会有珠片和水钻。歌手上了台,就把歌本摊在歌架上,音乐响起,眼睛盯着歌本开始唱,唱完了,歌本一收,向观众鞠躬,就退入后台。

初加入歌台,黎明就领到120令吉的月薪,比她面试时要求的80令吉多。在1950年代,一般人月赚二百多令吉已经算是相当优渥,有足够的能力养妻活儿了。

白天,黎明和歌台成员一起排练、练歌,有空就抄歌词。晚上,演出结束后,和其他小咖歌女一起住在后台。后台是一个空旷的陋室,所谓的房间,只是用布帐圈围起来的临时居所,但在太平无事的年代里,她也从来不感觉害怕。

在台前,观众也称得上循规蹈矩,少有专横跋扈之徒。虽然也听过有歌台被恶霸闹场,酒瓶飞上了舞台,但黎明跑歌台的几年里倒是无惊无险,不曾遇上重大的麻烦。

我们期待听到一个类似天涯歌女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明姨只是一味淡淡的微笑,当年马不停蹄跑码头,吃过最大的苦头不外是舟车劳顿,“坐车坐到屁股痛!”

跑歌台几年后,黎明、韩锳、海洋和黄河的4人班底已见雏型,这二女二男最擅长演唱“豆腐歌”,所谓“豆腐歌”就是男女打情骂俏的对唱情歌,歌词中,大多是男人向女人搭讪,说说唱唱,互相揩油吃豆腐!

当时,做这种俏皮演出的人不多,四人班底的豆腐歌很受落,1952年,翡翠广播电台台主施祖贤慧眼识四宝,邀他们到电台录制广播剧,黎明和其他三个拍档,也渐渐淡出歌台。

当年,翡翠电台的总台位于新加坡,吉隆坡、槟城和怡保都是分台。吉隆坡的录音室狭小又简陋,连一台冷气也没有,门一关,录音室就像桑拿室,黎明每次录完音都大汗淋漓,三步拼两步冲到外面透气!

他们的第一部广播剧是客家剧《客人卖女儿》,因为听众反应热烈,所以很快从每月一集,增加到两个星期一集,再变成每星期一集。

收听率频频报捷,四个活宝的特色也越来越鲜明,不久后,《四喜临门》方言谐剧终于诞生──福建佬海洋、广西佬黄河、广东妹韩锳,还有客家婆黎明,四个人,四把声音,四种方言,把一个个家庭伦理、社会写实小故事,活灵活现地传送到听众耳里,间中,还出奇不意地夹带几个笑弹,在空中引爆,让听众听得嘻哈绝倒!

《四喜临门》赶上了20世纪50年代的播音黄金年代,当时,收音机普遍了,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台,每到特定时段,大街小巷就回荡着动人天空故事。电台的广播,初期多是个人讲述故事,譬如李大傻讲古,后来才被群体演出的广播剧取代,广播剧以对话配上音响效果,还有过场音乐,足以让听众如痴如醉。

四宝初涉播音界时,都是即兴创作,大家讲好主题后,麦克风一开,就一起飙戏。电台负责人要求他们提交剧本,他们也是一拖再拖,后来,交出来的也不是剧本,而是寥寥几笔的故事大纲。当局继续唠叨,到最后,才由海洋执笔,撰写剧本,其他人从旁给予意见。

广播万人迷初登大银幕

到了1960年代,四宝在广播界已经薄有名气,1962年,一位印尼华侨片商看中了他们的高人气,邀他们拍电影。这一次,剧本由黄河撰写,戏名叫《有求必应》。

在这部戏里,没有所谓的第一主角第二主角和配角,黎明、韩锳、海洋和黄河,每个人都是主角,戏份没有轻重之分。四个人仍旧各操自己的方言,只不过这一次笑弹是从大银幕抛出去!

片商担心四宝漫天开价,一早就声明片酬是每人1千令吉,如果票房好,再分给每人6%盈利。电影上画后,片商要求他们用一年时间跑宣传,每天再付给每人30令吉。

明姨定睛瞧着我们,问:“很多,是吗?”我们点头。她仰头大笑,说道:“当时我们也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想想,才知道自己好傻!一天跑4场宣传,一场才七块半,有时候有半夜场,一天就有5场。

哈,当年我们都是傻瓜!”

她笑得花枝乱颤,丰腴的双颊像花团锦簇似的,“其实我们根本就不会跟导演谈条件,我们听到有1千块片酬,高兴得要命,因为从来没有拿过那么大笔钱!”大笑姑婆笑出了眼泪。

《有求必应》大收,但那额外的6%盈利到最后却不了了之。导演拿出开销单据要他们看,他们看了一下,心想就算了,不要看了,对方只是想告诉他们没钱赚吧了。又想宣传期间,导演让4人吃好住好,他们也就不强人所难了。

从广播红人再到电影明星,黎明尝到走红的滋味,走在街上,不时有人要求合照。不过,签名倒是很少,那个年头,还不时兴向明星索取签名呢!

星洲副刊2011年专题报道
向百分百可爱可敬黎明阿姨致敬!
快讯》90岁黎明姨安详离世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