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0/2018
迁居及异族通婚‧砂拉越60族群减至27
作者: shuenfatt

1841年前,白人拉惹詹姆士布洛克还未来到砂拉越,据说当时有约60个族群居住在砂拉越这块土地上。

当时,今已绝种的博固(Pegu)、巴勇(Baiun)及瑟鲁(Seru)族群仍存在,包括现今仅存的乌吉(Ukit)、西汉(Sihan)、拉汉南(Lahanan)、格查曼(Kejaman)、隆吉布(Longkiput)、沙班(Saban)、瑟卡班(Sekapan)、达卡(Tagal)或勒姆(Remun)等,相信大部份人都甚少听过这些族群的名字。

英殖民时代以前,这些族群的名字并非如今大家所熟悉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族群皆以河流或所在位置命名。

那麽,为何砂拉越的族群会从60个减至现今的27个?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一些族群的绝种?而这些族群又是分佈在哪?

随着时代的改变,砂拉越部分长屋都已採用洋灰作为建筑材料;图为砂拉越文化村裡供游客参观的传统伊班长屋。(摘自砂拉越文化村官网)

砂大教授:互了解风俗文化
异族通婚加强各族关係

砂拉越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仄尼里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表示,一些族群可分成数个支系或语言,主要是因为历史与不同地形,如森林、山脉、河流或沿海等所致。当时人们没有先进的交通设备,所以只居住在各自的区内,而没有与其他族群有过多的交涉。

他说,过后,由于横向流动性(Horizontal Mobility)、垂直流动性(Vertical Mobility)与教育等因素,导致各族群的迁移与融合。

“横向流动性指的是当地人搬迁至其他地区,进而导致他们有机会与其他族群相处,包括异族通婚,进而演变成两族合併(Amalgamasi)。”

以前的马兰诺人原居于上游内陆地区,但由于发生种族之间的内乱,导致他们迁至沿海一带,主要以捕鱼为生,随后发展到与其他族群相处并通婚。

仄尼里也以自身为例,他是马兰诺裔,很多亲戚分别与华人、伊班人、马来人、比达友人及乌鲁人异族通婚,大家因此相互瞭解对方的风俗文化。

至于垂直流动性指的则是社会经济的转变(变好),仄尼里表示,因为教育程度所致,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如少过1000人的西汉(Sihan)一族的孩子也上大学,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早前砂拉越各族根据分佈在不同的地区,如石隆门及西连区为比达友区、斯里阿曼及加帛是伊班区、马兰诺则在中区一带等。但是,由于发展、教育、经济及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从原来的地方迁至砂拉越主要城市,甚至是西马。”

仄尼里:许多国家与地区如中国云南、台湾等当地少数民族的脸孔,甚至是语言,都与砂拉越原住民有些相似,所以不排除与迁移史有关。

柔拥逾3万达雅人

仄尼里指出,尤其是柔佛州,根据数据显示,柔佛州就有3万5000名达雅人。

“就好比砂拉越的游猎民族─本南人,基本上,绝大多数的他们已经定居在一个地点。整体而言,为了生存及下一代的教育,现在几乎已经没有游猎的本南人。”

他表示,本南人选择定居在一个地点,筑起村落,让孩子接受教育,年长一辈也改变生活方式,投入打工或务农,当中有许多已接受高等教育或担任公务员等。

另外,仄尼里解释,有些居住内陆地区且少于千人的少数民族迈向或接近绝种,最主要是因为异族通婚的关係,导致较大型的族群就併吞少数民族。

不过,往另一方面看,异族通婚的好处就是能让两个不同族群因相互瞭解彼此,也因为如此,砂拉越的社会凝聚力、团结与宽容度相当高,不会相互批判或产生偏见。

在他看来,异族通婚有助于加强砂拉越各族之间的关係,达致社会平衡。

马兰诺族多聚居在砂拉越的沐胶省。
伊班族男子裹着一条质地好、花纹美的遮布,头戴高贵的羽冠,佩戴祖传宝刀,显得威武骠悍。不过,如今伊班族传统服饰多只出现在节日庆典、婚宴或迎宾舞上。(摘自砂拉越旅游局官网)

云南台湾少数民族貌似砂原住民

实际上,不难发现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如中国云南、台湾等的当地少数民族的脸孔,甚至是语言,都与砂拉越原住民有些相似,因此,仄尼里不排除这与迁移史有关。

他猜测,或许在千年前,可能相关族人为了逃离疾病肆虐、种族之间的内乱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进行大型的迁移。

“我们不否认砂拉越的原住民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在身形、脸孔、生活方式,甚至是语言中的字眼相似,若要深入探讨,不排除大家很可能是来自同一条根。”

他举例,自己在缅甸,看到当地人的脸都觉得十分亲切,因为与其甘榜马兰诺人相似。

身穿乌鲁人传统服装的少女跳传统舞蹈迎宾。(档案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