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11/2018
【暖势力】“行医助人非为赚钱”.母遗言成曾愉敏乡区义诊明灯
作者: limlc

(砂拉越.古晋16日讯)妈妈临终前的一席话,让医生曾愉敏义无反顾走在山林间为内陆居民义诊,寻找帮助他人的快乐。

对于医生这个行业,脑海中闪过的除了是拿起听筒、手持手术刀拯救生命的画面,许多人也忍不住羡慕,这是一份“赚大钱”的行业。

但对曾愉敏来说,行医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赚大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高中毕业后,她对未来感到茫然,因为罹癌的妈妈一句鼓励的话,要她像父亲一样从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让她走上了行医路。

妈妈临终前的嘱咐,即学医不要一心只想赚钱,而是去帮助更多的人,也让她铭记至今,成为她行医路上一盏明灯,期望透过自己小小力量照亮其他人。

7次入乡参与援助保健计划

刚投入医生行业,相较于安逸的环境,她选择更具挑战的急诊室,并在2015年加入了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REACH),走入没水、没电、没网络的内陆地区,当起义工,为那些缺乏医疗设施的内陆甘榜居民看诊。

2015年至今,曾愉敏已参加7次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尽管这些内陆地区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但是并没有让她打退堂鼓,她更笑言,去过一次,就像“没有回头路”,会一直想回去,感觉会上瘾。

她表示,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平均每年会安排6至7次的社区计划,不过基于工作,一般一年最多也只能参加2至3次。而每一趟计划,都会在一个星期内到访多个邻近甘榜。

看似文弱的她,并没有因为需翻山越岭,甚至长时间徒步抵达村庄而退缩,她说,比起城市居民,这些内陆地区居民更需要他们的帮忙。

获“直升机医生”外号

可能多次参加社区保健计划,曾愉敏更被一些人冠上“直升机医生”(Doctor Helicopter)外号。

不过,对于这个外号,她则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而且本身一年最多参加2次社区计划,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并非什么“飞行医生”。

曾愉敏是在2010年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大学医科系毕业后,进入砂中央医院服务,在多个部门实习,之后2012年开始在中央医院急诊部服务,直到2017年才转到砂心脏专科中心。目前,她是砂心脏专科中心安全及卫生单位主管。

坚持留守政府医院

在坚持助人的理念下,曾愉敏也坚持本身的选择,她说,虽然当医生,或到私人医院就业可赚取更高的薪金,但是她依然会选择留在政府医院服务。

她说,私人医院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去,但是政府医院不同,这些才是更需要被帮助的一群。

母遗言铭记在心

曾愉敏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前往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大学就读医科。2008年大学第4年,一个11月份的早上,她接到爸爸的电话要她赶紧回家,当时妈妈的情况已非常不乐观。

回来后,卧病在床的妈妈,还不忘叮咛她,告诉她,学医不要一心只想赚钱,而是去帮助更多的人。虽然医生有时候可能无法挽回病患的生命,但至少可以延长他们的寿命,减轻他们的痛苦。

那年12月,妈妈离开了,但是妈妈临走前的一番话,即使在10年后的今天,她还清楚的记得。

2010年毕业回来后,她进入了砂拉越中央医院实习,工作初时在面对病人离世,她深深埋入妈妈离开的伤痛中,心情及情感受到大影响。

选择急诊部拯救边缘人

但是,每一次想起妈妈的叮咛,她告诉自己,要坚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她克服了心理障碍,开始把治疗、看诊视为“工作”,不带私人感情。

她甚至选择了在急诊部工作,除了更具挑战及可从中学习更多,更重要是可以帮助需急救边缘的人。

因为妈妈病床前的一句话,让曾愉敏选择走上行医路,并坚持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图:星洲日报)

走出去世界不一样

急诊室是个昼夜不分的部门,每天24小时和时间、生命赛跑。

在急诊室值勤的那段时间,曾愉敏每天过着换班、轮班的忙碌日子,日子一天一天在忙碌中度过。

那个时候,生活及工作对她而言,就是一天天的数日子,每天千遍一律。

当时,在急诊部共事的一名护士,向她介绍了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REACH),鼓励她尝试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能会对她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而该名女护士,已参与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超过10年。

REACH以小团进入内陆

REACH是在2003年11月由砂拉越一群热血、热心的医护人员所组成的志愿团队。他们当中有医生、牙医、护士、药剂师及社工等,以小团方式进入内陆,为原住民提供医疗服务。

她说,同事一直与她分享社区计划的点滴,包括在内陆甘榜所见,居民的生活情况、条件及困难。

2015年6月踏出第一步

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她在2015年6月踏出了第一步,决定参与此计划,一方面出于好奇,一方面也希望能有不一样的体验。

她仍记得,那是一个长达5天的社区服务计划,一共走访了3个村庄,即以本南人为主的弄巴干(Long Pakan)、弄伊丹(Long Itam)及弄卡威(Long Kawi)。

进入内陆甘榜,她第一感受到内陆居民的热情,即使对她而言是小小的帮助,但是居民感恩的心让她非常感动。居民把他们当成了家人一样看待,住在他们的家、与他们一起吃饭,听他们的故事。

而白天,社区计划队伍就忙着开临时“诊所”,为附近居民看诊、拔牙、体检等。

她说,虽然在内陆甘榜,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网络,但是日子一点都不无聊,反而更加充实。

“电话打不通,也没有电视节目看,更多的是人与人的沟通及交流,我还蛮享受其中的。”

与乡民沟通更感自在

曾愉敏说,在这短短的5天,虽然每天前往看诊的居民很多,还要与时间赛跑,以最快速度在天黑前为更多的人看诊,但是却完全没有感受到丝毫工作压力,反而非常的享受,或许是甘榜人的朴实,还有回归大自然中,心情反而更加的放松。

她笑说,那一次之后,就好像上瘾了一样,并在同年的12月再次参加另一次的社区计划。从2015年至2017年,她平均一年参与2次计划,而今年继6月后,她计划12月再随行参加。

看诊者都是有故事的人

提到深入乡区援助社区保健计划期间,让她最难以忘怀的事迹,曾愉敏说,确实有很多。

每一个前来看诊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她起初很难想像,为什么同样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但是这些人的命运却像被老天开了玩笑。他们的世界很小,完全无法体会都市高楼大厦、交通便捷,小孩可以上学、玩乐,生病还可到医院求医。他们的房子破破烂烂,一些是用木板随意搭建,小孩上学可能需要走上数小时路程,或靠搭木山便车,生病要到医院是件难事,且在没有身份证的情况下,寻求治疗路途更是难上加难。

小孩失学不代表无知

她今年6月参与社区计划,在弄巴莱(L o n gBalai)就碰到一个小男孩,他们都叫他洛伊,洛伊甚至不知道自己几岁。

当时,她好奇问洛伊,为何不到学校上课?洛伊回答,村庄里只有幼儿园没有小学,如果上小学就要3小时车程,然后再徒步1小时半才能抵达学校。由于路途远,上学后只能留宿在学校不能回家。

在小一入学时,他曾经到学校上课几个月,但是每天都想家,而且在学校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负,最后他不再回到学校,每天到村庄的幼儿园。

在社区计划结束准备离开时,洛伊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能再回到村庄。当时,他们安慰他说,可能明年吧。洛伊却难过的要求他们别等明年,今年尾能不能再去一趟,并说若等到明年可能将是“耶稣到来之时”。因为在基督徒信仰,耶稣的到来等于世界末日。

“我当时确实有被感动到,这些孩子们虽然没有上学,你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其实是懂的,只是他们无能力去改变命运。”

除了一般看诊,也为孩子们检查头虱。(图:星洲日报)
内陆地区条件不好,没有设备齐全的诊所,曾愉敏(右)与团队只能坐在屋外矮凳上为居民看诊。(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