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12/2018
觉培:面对全球化挑战·“佛教需共识与开放”
作者: niki

(吉隆坡8日讯)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佛教该何去何从?佛教的挑战和机遇又是什么?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觉培法师指出,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终生推动的“人间佛教”,是佛教化现代中面对诸多挑战时,提供给现代弘法者寻找解套的因应之道。

他说,人间佛教符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既可以提高人类的道德、改善社会的风气,更能够净化自我的心灵,维系社会的秩序;大师对人间佛教的注解“是拥抱生命的佛教,是解决生死的佛教,是落实生活的佛教”。

也是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秘书长的觉培法师,今日专程从台湾到来吉隆坡出席“佛教的永续发展──2018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并发表“佛教化现代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演说时,提出以上论述。

佛教需接受现代进程检验

他认为,佛教在历史的推演下,必需接受现代进程中的检验与试炼。

谈到佛教在全球化之下的挑战与机遇,觉培法师认为,从佛教观点看现代的大环境,万事万物需仰仗各种因缘条件,“法界缘起”、“依因缘待”的理论,可对治现代人“不修因地,只求结果”的弊病。尤其太过自私而造成人我冲突的问题,星云大师提出“同体共生”的理念,鼓励社会大众理解自己是整体的一部份,社会的进步与沉沦,与自己要做出的努力,乃息息相关的依待关系。

他说,佛教的传播,可透过网际网路的方便性,超越了既定疆界的概念,而达到无远弗届。透过数位化的教学与传播,可以让佛法的传播成为“在在处处皆道场”。

“全球化之后的多元价值选择往往令人无所适从,海量资讯也正带来现实中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越是繁杂的外在世界环境,越需要简单规律的生活,回归简朴宁静的道路,也是未来人们契机佛法的开始。”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心

至于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觉培法师说,人工智能科技可取代人力,却无法取代人心;人类可以复制“人脑”,却无法复制“人心”。人心有情感、有温暖,透过修行使人心更纯净地认识自己生命的究竟,这些都不是人工智能所可以取代。

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开始后,正视“人心”才要开始,人心有沉沦、有升华;人心可以向善、可以向恶,人心是人工智慧的主人,也是决定未来世界好坏善恶之根源,若要将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人,还是得从消化人心开始。

此外,他说,西方主流文明的冲突困境,为佛教智慧提供了新契机。

“受五戒”绝对不是旧传统,而是建构“新文明”的磐石,是维系社会秩序的轨则,更是人心安定的来源。也只有建立在不侵犯他人的基础下,才能建构一个安全且真正自由的社会秩序。

教界应去成见以佛陀为尊

觉培法师也强调,佛教需要共识与开放。

“纵观世界万物互为缘起、互相关联,佛教如何融入在人类所居处的大环境中,首先佛教界需建立共识,由于各教派彼此的分歧往往消弱了佛教的力量,没有建立共识,必定缺乏凝聚与团结。呼吁教界内应摈除成见,以佛陀为尊。”

他说,“开放”则是打开佛教接引广大群众的最重要基础。星云大师用其一生的岁月,之所以能够将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为开放的胸襟,让佛教“从山林走向社会”,“从寺院走向家庭”,“从出家走向在家”。

觉培法师认为,“开放”是一种“空性”的展现,正因为空无相,无所不相,所以能够打破框架,展开无限的可能;“开放”必需放下成见对立,使自己虚怀若谷,重新归零,所以能够荣辱置之于度外。

他也指出,“培养佛教人才”是佛教命脉得以延续的最重要课题,佛教不能没有人才,培养佛教人才的教育内容,除了必需兼顾佛教教理、佛门应用,更要重视生活清规与宗教情操。

星云鼓励将佛法化入生活

觉培法师说,星云大师终生以推动“人间佛教”为己志。为了使人明白佛法的要义,星云大师努力用浅显的语言阐释出佛法深奥的道理,这是他对众生慈悲的展现,其一生提倡“佛法生活化,认为离开生活谈不上修行,鼓励将佛法化入生活,从生活中印证佛法。

他说,尽管科学文明与教育普及有利于佛教的发展,但是,佛教若没有走入人群,讲述语言太过艰涩难懂,或不能善解现代人的困惑与烦恼,或缺乏运用传播工具给人因缘,或拘泥于传统弘法模式,不肯顺应现代人的需要,闭门造车只管个人了生脱死,不管他人生死,或一味反对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新生活思维,如此下去的佛教,于信仰上也必然走上“迷信多于智信”,“消极多于积极,最后造成现代人对佛法误解多于了解,佛教信仰人口也会因此而递减。

“星云大师挂念佛教的兴衰而提出‘佛教本土化’,数十年来派无数的弟子在世界各地融入他乡,26国家人士出家,让佛教得以延续。”

“除了培养佛教寺院弘法人才,佛教更要重视全球化的趋势,洞察国际间冲突的原因,体察各国的需要,重视各类人才。随着传播工具的演进,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学习,已随着电子化转向今日的互联网,今日的佛教在人手一机的生活中,弘法者不能不善用随时可收看的网际网路传播工具,藉由云端科技开办虚拟佛学院,使学佛人口增加,并使佛教的影响力延伸至无远弗界。”

推动寺院本土化成重要课题

觉培法师指出,推动寺院本土化的理念乃再度成为佛教化现代的重要课题。星云大师曾说:“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侵略他国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化佛教”。

他指出,星云大师提出的这个理念,也是当今佛教走向世界融入当地的最好姿态。

陈健良:把国家带向单元化
投机政客撕裂和谐

马佛青总会长陈健良说,过去60年的进程,政客为了政治利益,不断把国家趋向单元化,完全忽视建国至今的基础,而一再高涨的宗教傲慢主义及种族极端主义,正撕裂我国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结构。

ICERD课题是警戒例子

他在“佛教的永续发展”2018年马佛青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上表示,近来渐渐发酵的《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课题就是其中一个警戒例子。

“假如我们纵容政治投机分子和亡命之徒操弄恶毒的谎言、仇恨、种族及宗教政治,甚至引发种族及宗教冲突,那么5月9日首次以和平与民主方式转移政权的‘新马来西亚’愿景就会落空。”

他认为,我国宪法保障人民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然而过去政府推行的许多政策都和宪法精神背道而行,好比宗教地和宗教拨款分配不均,非穆斯林的宗教需求被漠视,中学或大学的非伊斯兰宗教学会被刻意刁难等等。

对于现今物质欲望无限膨胀,资源却相对匮乏的年代,他认为,宗教信仰除了提供大家调和身心的方法,也是个人及社会价值建立非常重要的基础,而佛教的永续发展是帮助国家和平进步的重要催化剂。

陈健良觉得我国是个拥有多元种族、文化及信仰的国家,在这个大熔炉里,互相了解及谦和包容是国民团结,社会和谐的基石。

“然而,国家过去过于强调单一语言,文化及信仰的教育制度,已经剥夺了人民互相交流及了解的机会。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缺乏一个了解他人信仰的管道,无形中造成了信仰狂热,并促使许多种族冲突的发生。”

“我们需要国家领袖坚强的政治毅力以及坚守公义的精神来建立和谐的马来西亚,而马佛青全力支持英明勇敢的领导者革故鼎新,引领国家迈向新的里程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