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2/2019
狮城义工每周赴院探访.拥抱送暖HIV患者

多年来照顾HIV患者的经验,让姚日星也能向身边患上HIV的朋友伸出援手,安抚对方的不安情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新加坡10日讯)由于社会的误解和偏见,没有很多人愿意与爱滋病(HIV)患者接触,让他们经常被孤立冷落。新加坡有一群义工不畏惧他人异样眼光,从繁忙工作日程中拨出时间,每个星期到国家传染病中心探访HIV患者,为长期与世隔绝的他们带来一丝温暖。

姚日星:了解情况才做义工

教育协作人员姚日星(39岁)就是其中一人。一心想要在闲暇时间当义工的他,2006年在网上看到传染病中心招募义工为HIV患者提供友伴服务,因此特地前去了解情况。当时,他没有马上加入,而是先去老人院当义工,考虑了一年多才加入。

“我利用这段时间找HIV资料,了解这个疾病。我也发现,他们是最需要义工团队帮助,就决定加入当义工。”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作为NCID Cares(国家传染病中心关怀中心)的一分子,姚日星负责帮住院HIV患者买他们爱吃的食物,做基本的脚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姚日星从2007年7月开始服务至今,除了去年修读硕士文凭课程暂停过一段时间,过去10多年,每星期风雨不改都会去照顾HIV患者。

王礼强和HIV患者分享克服抑郁症的经历,拉近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当医疗团队“第二双眼睛”

他指出,这支有男有女的义工团队,事实上是医疗团队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们偶尔会从交谈中,察觉到患者出现异样。

“我曾经遇到一名病人,不断申诉睡不着想要吃安眠药。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他其实没有失眠问题,反而说话语气非常沮丧和抑郁。我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后来才发现他想要吃安眠药自杀。

患病让他绝望和孤单,除了有一名不常来往的姐姐外,没有其他家人,所以他觉得很心灰意冷。”

在传染病中心当义工,周围的人可以接受吗?姚日星说他从不隐瞒,朋友和家人也都十分支持。

前几年,有个女性朋友患病了,也选择找他倾诉。这名朋友是从丈夫那里染病,姚日星说,朋友因为确诊后,受到很大的打击,经过2年的时间才接受事实。“我就用当义工的经验和在培训时所学到的知识,尽力安抚她。我也解答她的一些疑问,希望多少能帮助她减少心中的恐惧和无助。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是一直保持联络,让她感觉到有倾诉的对象,帮助她维持情绪稳定。”

姚日星说,自己原本很固执,却从HIV患者身上学习放下执著,对人对事都不要过于苛刻。“因为健康生活不是理所当然。”

王礼强:上课后才知误解患者

跟姚日星一样多年来固定在传染病中心当义工的王礼强(43岁,化学师)尽管工作繁忙又需要经常出差,但他总腾出星期五的时间,与HIV患者交流做朋友。

王礼强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目前是新加坡公民。从中学开始,他就因感情亲密的祖母过世,深陷在抑郁情绪中。

他在2001年来新加坡求职后,因接触到佛学才逐渐走出负面情绪。33岁那年,在机缘巧合下,他认识国家传染病中心的医生,了解到HIV患者的困境,就决定当义工尽一分力。

“到了某个年龄,我觉得赚钱不是一切,人也不应该以自己为重,因此决定U转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为HIV患者提供友伴服务前,我们会上课,这时我才了解到社会对他们存有太多的误解。”

他指出,很多人还是认为HIV患者肮脏或不干净,病毒会通过触碰或唾液传播。这些误解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让他们不愿积极面对疾病,甚至不愿吃药。为了减少对他们的伤害,义工与HIV患者出游时,不能把合照放上网。

因为自己也曾患上抑郁症,王礼强的经历让那些有抑郁倾向的HIV患者更愿意向他倾诉。“我能感同身受,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处境。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如何克服病魔,从而启发他们勇敢对抗疾病。”

最让王礼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同时患上末期肺癌和HIV的患者。虽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这名病患始终乐观面对余生,从不怨天尤人,甚至自动自发为义工小组设立脸书专页。

“他教会我要珍惜生命,就算到了生命尽头,也要用爱填满生命,放下一切怨恨。”

狮城国家传染病中心关怀中心
90义工为爱滋病患服务

NCID Cares(前称为病人关怀中心)于1997年设立,主要是帮助与鼓励HIV患者。该团队目前共有90名活跃的男女义工。此外,来自不同公司的30至50名义工,每个月也会前来帮忙,负责制作手工艺品和分发食物给患者。

医疗人员在每星期五会面前,把住院患者想吃的食物记下来,让义工去买。这个善举其实也是一种沟通桥梁,让患者知道有人关心他们。

除了为有需要病患剪指甲和剪发,义工也会提供基本按摩,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缓解关节疼痛,加强活动能力。院方认为,这能向患者传达爱与包容的重要信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