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3/2019
兩代人对拉曼大学学院的情怀
作者: 王丽琴、陈静慧

报道:王丽琴、陈静慧

照片:摄影组

图:拉曼大学学院提供

蔡楚鑫(1981年毕业)、儿子余孙政(2009年毕业)及女儿余孙治(2015年毕业)是相隔廿载的两代拉曼大学学院毕业生。

两兄妹会选择拉曼大学学院,他们异口同声地笑说:“绝对不是偶然。”他们是在翻阅母亲展示求学时期的纪念照时,看到一座座古典淳朴的红砖墙教学楼,仿佛置身梦幻校园,蓦然对拉曼产生好奇和兴趣。

“还有,当年母亲在拉曼学院拿着吉他拍照的照片,很有说服力。”

母亲蔡楚鑫在完成中六学业后选择入读拉曼学院。她坦言,当时她和朋友在申请公立大学时碰壁,无法如愿修读自己有兴趣的科系。她和朋友历经波折后,在误打误撞下,发现拉曼学院是当时最合适的选择。这也是她首次离乡背井来到吉隆坡念书。

在她的记忆中,“图书馆”是她和同学们最爱逗留的地方,尤其当时在拉曼求学的学生们都给人家一种印象—— “太勤劳”。在这充满竞争的读书环境下,她也成为了那个“勤劳”的一族。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图书馆内都是满满的人群,她不觉得压力,反而是一种动力。

“在学院的生活可以学习独立、认识新朋友、但相较于中学也更具竞争力。尤其是在考试期间,大部分的同学都会争取时间和地方复习。无论是全职或兼职讲师,即使是在夜间上课,他们都表现得非常敬业。”

她说,虽然当时她曾因自己未能进入公立大学,而感觉自己犹如“二等级”,但在她走入这个人文荟萃的知识殿堂(拉大学院)后,她在这里找到满足感。

后来,她在拉大毕业后加入企业界会计师事务所,接着她从职场返家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她有更多时间与孩子们相处,教导他们阅读和学习多种语言。

蔡楚鑫(中)、儿子余孙政(左)及女儿余孙治是相隔廿载的拉曼生,
此次再度回到母校接受专访重温昔日时光。

母亲与孩子在同一所学院共同成长

转眼数十年过去,儿子余孙政及女儿余孙治在中学毕业之后,也跟随母亲的脚步选择拉曼学院。余孙政报读银行与金融学课程,余孙治则向往与母亲一样的方向发展,选择修读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专业资格课程(ACCA)。

蔡楚鑫对于两兄妹的精神传承和成就感到自豪,两人在学术和课外活动表现上都相当优秀,令她十分欣慰。她形容,两兄妹的性格南辕北辙,儿子属于外向和成熟的年轻男子;女儿则自幼就非常懂事和独立。

余孙政在访问中,忆述中五毕业后,在选择升学途径时,母亲根据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向他推荐了拉曼学院,母亲还和他说:“那是美丽的校园。”余孙政思考之后报读商学院,除了专注学术表现之外,个性活泼外向及健谈的他也参与不少课外活动,如公开演讲和辩论等。

他说,拉曼学院是个非常有趣及充满活力的地方,里头蕴藏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回忆。

妹妹余孙治则是在毕业后找寻提供ACCA课程的学院,拉大的会计系在同龄人中相当闻名,恰巧母亲也是拉大校友之一。因此,以拉曼大学学院和其他学院相比,显然地,前者是最好的选择。

就在拉曼学院于2013年升格为大学学院时,还在学院求学的余孙治也是3人中最年轻且唯一参与及见证,拉大教学素质和设备趋向更加完善的阶段。随后,她继续升读学士学位。

“我们是首批见证拉大升格的学生。在这之前,哥哥先修读文凭、高级文凭,接着参与拉大学院与海外伙伴大学合作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至于我则是直接在拉大修读学士学位。”

谈起在拉大的学习情况时,他们皆不约而同地点头赞扬说:“拉大的讲师勤恳敬业,热心与学生们交流”。

余孙治以自身为例,讲述她曾参与2014年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Deloitte Tax Challenge)的经验。当时,她在讲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挑战赛,并于个人组别中成功入围。

她忆述,当时两名指导讲师甚至还愿意抽出私人时间给予她培训,并协助她闯入半决赛和决赛,此次的参赛过程更使到她在学业和课外活动上,均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

余孙政则追述当年在刚入读学院时,对于就读的科系感到迷茫和困惑,但讲师给予他正面的鼓励,让他慢慢能够适应及发挥内在潜能。

对于拉曼大学学院举办“回家”(Homecoming)的50周年校庆盛典,对于余家两代秉持的拉曼情怀,母亲与孩子在同一所学院共同成长和存有快乐的回忆,“回家”对他们而言,是最简单且意义深远的主题。

余孙政说,他感激拉大学院为他圆了升学梦,也提供他优质和专业的教育学习。他盼望走过50年风雨的拉大学院,能够继续秉持造福莘莘学子的理念。

刚刚毕业几年的余孙治则以“饮水思源”四字赠言,鼓励学弟妹们要有谨记根源的心,勿忘记母校和师长的教育恩惠。

属于两代人的蔡楚鑫、余孙政和余孙治,因不同时代和成长环境,对拉曼大学学院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3人对拉大的情怀,恒久不变。因为,大家都是以“我是拉曼生/我是拉大生”著称。

访谈结束前,蔡楚鑫说了一句话:“我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把孩子送到拉大念书。”两兄妹笑着接话说道:“可能,我们也会把下一代送到拉大,让拉大情谊得以延续承接。”

在拉曼大学学院服务将近40年的老职员,也是校友的西华尼申,将其一生奉献给拉大。

西华尼申将一生奉献给拉大

曾在拉曼大学学院服务将近40年的老职员,也是校友的西华尼申和孩子同样是拉曼两代情怀。父亲西华尼申是于1972年入读拉曼,相隔廿载,其孩子则于2000年承接父亲脚步,在同一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由于当时是拉曼创校初期,西华尼申是在拉曼租借八打灵公教中学的教室上课,因此,回想起在校园度过的岁月里,他记忆中的“校园”就是一间间的课室,学习环境很好,老师也很热情。

“当时没有如现在般庞大的校园,我们能够聚集和进行小组温习的地方也只有食堂而已。不过,我已经非常感恩,至少我们有个求学的地方。”

第一阶段拉曼校园基础工作是于1976年至1978年完成,西华尼申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毕业,而他的孩子则能够享有新的校舍,并在完善设备下求学,这也是令西华尼申感到欣慰的事。

问起他为何孩子会选择和父亲同样的学府时,西华尼申表示:“通常孩子都会听父母的话。”他并没有指自己是鼓励或引导孩子选择拉曼,但他以个人曾在拉曼求学的经验,认为这是一所提供优质且学费实惠的高等教育学府。

他说,孩子是于2000年至2002年在拉曼学院修读A水平理科,这里的环境舒适、设备齐全,而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西华尼申在毕业以后重返母校服务超过数十年,一直都默默耕耘,体现少说多做的典范。尽管是在谈起孩子或是对母校的情感时,他都表现低调和谦虚,并说道:“我就是在这里念书,也在这里服务,就这样。”

李仕伟在拉大重要的50年里程碑接下校长一职,他坦言,难免会有点压力,
但会继续为这所学府定下一个好方向,向另一个50年迈进。

拉曼大学学院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现任拉曼大学学院校长李仕伟指出,该院于1969年创校时所定下的任务,即提供高素质和可负担的教育至今还是有效的,但会作出一些改变。

他说,不仅是通过提供高素质教育确保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可以培养出一个很好的学习态度,达到永续性学习。“学生必须在面对时代变迁时,能够自我调整,尤其在数码科技方面,必须能够掌握。”

李仕伟表示,拉大属于非营利大专,因此除了学费方面的优势,另一个就是社会对这所学府的期待,而华社对拉大也比较关注。另外,拉大的校友们也是一个很强大的组织和力量,会有想要回馈母校的想法。

“因为我们当初办校的时候,都是非营利,也是帮助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以他们(校友)一般上都有这种感恩的心。”

在学费方面,现有的一些热门本科课程学费介于3万3700令吉至4万1300令吉,三至四年制。至于一些热门的文凭课程学费则介于1万7200令吉至1万9200令吉,平均两年制。

该校一直以来办的课程都是很针对市场的要求;目前该校提供超过150项课程。“从70年代到今天,我们办的很多都是专业课程,比如说在会计方面的课程,材料测量学、工程方面,都是因为市场上有这个需求,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

他说,世界变得很快,现在讲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企业界和工商界都一直在改变,因此在办学课程方面也需要改变。

他指出,专业的课程会继续办,因为有很多需求。此外,该校也已经在计划要如何去开发新领域,包括在资讯科技及商业管理课程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也鼓励学生创业。

“一直以来,拉曼的校友都相当有创业精神,所以我们的校友很多去创业,而且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一些校友也很愿意回来为学生提供意见,希望借此加大该校在这方面的发展。

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李仕伟是于2008年加入优大,之前曾在多媒体大学任职,当时对于拉曼学院的认识是很表面的,直到加入优大后,才开始对拉曼有深入的了解,也让他首次认识到非营利的办学方式。

李仕伟于2008年加入优大时,是担任教授,并在2009年晋升为副校长,随后在2018年受委为拉大校长。

李仕伟表示,在拉曼工作,无论是拉曼大学学院或优大,不纯粹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存在一份使命感。在拉大重要的50年里程碑接下校长一职,难免会有点压力,但会继续为这所学府定下一个好方向,向另一个50年迈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