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3/2019
补选在即成瞩目焦点·淳朴晏斗 3大族混居
作者: 黄家贤报道

4234LCT20193281911571789616.jpg
晏斗是一个华巫印混居,生活节奏缓慢的淳朴小镇。

(晏斗29日讯)晏斗州议席补选在即,晏斗小镇顿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位于森州的晏斗(Rantau),距离芙蓉约25公里,是一个华巫印3大民族混居,生活节奏缓慢的淳朴小镇。

创立于1918年的晏斗中华小学,于去年庆祝百年校庆,如此推算,晏斗开埠已超过百年。

传说Rantau取名自巫医名

参考陈志安编著的《森州人文地理》,很久之前,一个著名巫医,名叫Rantau,他的医术高明,救人无数,赢得许多村民敬仰,死后,村民非常感激他,以巫医的名字命名晏斗。

至于颜清湟撰著的《森美兰史》,却说晏斗是由一个Rantau Waris族,双溪芙蓉彭古鲁(Penghulu)的儿子所开辟,晏斗即以Rantau族来命名。

老一辈的晏斗人把“晏斗”读成“an dou”,受到学校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年轻一代念“yan dou”,让老一辈的晏斗人无所适从。

4234LCT20193281911571789614.JPG

晏斗竹林观音庙庙宇堂皇富丽,香火鼎盛,善信众多。

有史书说源自Rantau Waris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晏“的唯一读音是“yan ”去声,是“晏”有“晚”或“迟”的意思,与广东人的“暗”音雷同;谷歌把“Rantau”译成“安斗”。

晏斗华巫印3大民族长年生活在一个彼此尊重与包容的多元社会。这里的百年兴都庙,建在以华人为主的晏斗大街;竹林观音庙的四周居民,则以马来人占大多数;而清真寺则建在华印裔居多的亿嘉镇住宅区。

专做周围园坵员工生意

早期,晏斗市镇周围都是大园坵,橡胶树是园坵的主要农作物,员工以华印族为主,每逢出粮、借粮日是商家大做生意的日子,街上到处人潮,非常热闹。

随着时代变迁,园坵为了削减人力,改种油棕树,加上华印裔年轻人多往外谋生,园坵被迫雇佣外劳,晏斗街上的蓬勃景象已不复在。

4234LCT20193281911571789613.jpg

去年庆祝百年校庆的晏斗中华小学,虽然软硬体设备完善齐全,但是学生人数逐年滑落,人数从高峰期的800名骤降至235余名。

好景不复在 商铺凋零

谈到生意,早期来晏斗做生意的商家,一般上,不同籍贯的人经营不同性质的生意,如福建人开杂货店,客家人开洋货店、药店、当店,广东人开金店、五金店,海南人开咖啡店,莆田人开脚车店等。

时过境迁,除了两三间传统杂货及洋货店,由子孙接手,其他著名的商店如金裕、永川、鸿源、协裕、益兴、振和、广生隆、都因为没有接班人,先后结束营业。

传统金店也因生意不佳,逐一走入历史,反而是海南传统咖啡店:兴华、新泉丰、和乐,目前由后代子孙接班,吸引了不少外地顾客上门品尝他们的祖传海南咖啡、烧烤面包、半生熟蛋海以及各种手工包。

晏斗旧区曾是商业旺区

晏斗旧区,即现在的上街,早期曾是商业旺区,如今商业活动不断往下移,下街渐渐形成晏斗新区,这里汇集金融、医疗以及餐饮业,是晏斗人气较旺的商业区;反观上街,不少战前商店,长久空置,街道冷清,人潮稀少,在此地苦苦支撑的商家莫不感慨万千,昔日风光不再。

4234LCT20193281911571789615.JPG

晏斗华人工公会扮演团结不同籍贯的华裔居民,是晏斗华社最高机构。

晏斗华人公会地位重要

1965年,12名来自不同籍贯,具有远见的地方领袖,发起成立晏斗华人公会,把晏斗的广东、福建、客家及海南人团结在同一屋檐下,至今公会共有800多名会员,是晏斗华社最高机构,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历史悠久的晏斗闽南公所于1926年成立,已有93年历史,第二世界大战前,它是晏斗中华小学的前身。闽南公所由地方上的福建人主导,负责管理闽南公冢义山,每年办春秋两祭,1990年申请社团注册获准,并开放给各个籍贯人士参加。

晏斗竹林观音庙,60多年前原是一间简陋小庙,1978年注册成功后,理事会成立筹委会募款建庙,目前的庙宇堂皇富丽,香火鼎盛,善信众多。

1918年创立的晏斗中华小学,原是养正小学,1923年改为育智小学,1928年改为中华小学,校名沿用至今。学校高峰期有800余名学生,今年的学生人数仅有235名而已,其中友族学生约50名,超过20%。

中华小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下滑,是因为这里没有大专院校,缺乏中小型工业,工农业也不普遍,就业机会并不多,导致很多年轻人往外发展。

4234LCT20193281911561789612.JPG
晏斗闽南公所已有93年历史,是一个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社团组织。

(黄家贤报道)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