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9/2019
桃园地景艺术节·体验环保人文魅力

主展场内的“自然舞衣”,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报导:魏俊威

“艺术”一词,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即陌生又抽象。但到了桃园的地景艺术节,即使对艺术造诣不高,肯定也会对地景艺术节所展出的艺术品为之惊叹!

由桃园市政府主办的桃园地景艺术节,于9月5日至7日展开系列的活动。主办单位特别邀请来自亚洲的媒体前往採访,本报也在受邀之列,让笔者有机会与当地民众共同体验地景艺术的魅力。

进入大湳森林公园主展区的那一刻,发现该场地虽已美化,但不难看出废弃建筑物的痕迹。开幕仪式结束后聆听导游简介知晓,这块地原本是军营,后来才被规划改造成森林公园。

这个公园的前身跟台湾重大历史息息相关。早期的茶园,后来日治时期变身为军营,直到2017年停用后,已转由市政府接手保管。展览结束后将闭园2年进行改造。

主展区最引人瞩目的展物莫过于“桃乐源”、“风彩”还有“自然舞衣”。当天天气非常晴朗,所有展物在太阳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主展区内还有许多展物,像是唯一的VR(虚拟实景)设施 “沙中房间·忘路,远近”、“大湳竖空”还有“大湳/偷光剧场”,因为时间限制,无法细细观赏,但这些设施无疑是展览区内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

地景艺术节的表演甚是精彩。主办单位邀请多国的艺术家前往艺术节表演。那两天表演的项目包括来自德国Remue-Menage马戏团的 “麋鹿森林”,以及优人神鼓的“鼓声圆满.鼓动桃园”等。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展览期间每晚特定时段皆会进行的“声光地景–大湳森之光”的表演。在表演开始之前,首先会看到树上以灯光展现出黄鹂鸟及蝴蝶。随着表演开始,步道忽然变暗。配合剧情发展,灯光也会有所不同,这跟笔者去看演唱会灯光效果的感觉有点相似。

最令民众惊讶的是那隻原本刻在木板上的黄鹂鸟,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角色。表演开始,灯光把焦点放在树上的黄鹂鸟,随后刻有黄鹂鸟的木板上,出现与故事相关的视频。炫目的灯光效果配上了台湾艺人魏如萱的旁白,让人彷彿进入了故事所描述的森林中。

晚间的户外树林照射出黄鹂鸟等动物,是笔者的首次体验。刻在木板上的黄鹂鸟,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机应用程式,欣赏黄鹂鸟在手机内移动。互动式的体验对于民众而言,甚是有趣。

七彩的“桃乐源”呼应当地多元文化的整合,展现出“爱与和平”的讯息。

勾勒八德区未来小镇面貌

“贴纸条” 收集民意

副展区“艺游八块厝” 的中大公园以及溪滨公园,这两个地方原本是距离城市偏远的乡区。后来桃园人口扩张,临近的乡区遭到开发,目前已从乡区转变为市镇。

这两个展区的艺术品多以居民为主。溪滨公园的“时空”,主办方似想透过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八德区的变化外,也让民众以 “贴纸条”的方式,写出自身对未来社区的展望。这不仅是市政府聆听民意的方式,也让民众有机会勾勒出未来的小镇面貌,一举两得。

附近的展区则包括“保护色”、“画家常”还有“声忆八德·声意八德”等。所提及的这3个展区作品的共同点,都是由艺术家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并很好的展示出了八德前世、今生、日常与未来的模样。

前2个副展区,与民众息息相关;另外两个副展区,则是与环境保护有关联。西坡陂塘生态公园的“欢声笑语”,以提醒民众水资源的重要性为诉求;桃园市儿童美术馆的“故事森林·立体动画剧场”,则是以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为主,宣导环境重要性为题。两个展区很好的展现了互动性,寓教于乐的模式,也让人更好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受邀媒体在“风彩”艺术品上留下美丽的倩影。

笔者后记

“艺术”可以那么平易近人

出发前,笔者思维中“艺术”两字,是一种即虚幻又抽象的存在。所以当笔者到了好几个会场参观后,才发现“艺术”原来可以那么平易近人。

主办单位藉此推广了环境重要性,让人更好的接收讯息及实践绿化环境;反观山打根所推行的绿化环境活动,大多只以文宣宣导,互动又是以儿童为主,也就无法达到宣导效果及让更多人实践绿化环境。

其实以山打根丰富自然资源的优越条件,绝对能善加利用进行更好的活动。山打根或许可以借鉴地景艺术节的经验,将人文、艺术以及互动模式带进来活动中,让更多人参与、活动及实践,或许可为山打根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由学生创意发想所製成的“保护色”,是用环保物製作,与自然环境相呼应。

步道上的树木以灯光打出黄鹂鸟的图案,令人惊艳。

现场导览员在溪滨公园的“时空”中,手中拿着互动机关,介绍八德区的历史与未来。

“欢声笑语”造型似云朵,提醒民众水资源的重要性。

一颗会喷雾的大树 — “共用循环”。

德国Remue-Menage马戏团的 “麋鹿森林”表演,获得民众青睐。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