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0/2019
张淑媚.巴刹,地方文化的指标

巴刹是当地文化的写实,亦是地方文化的指标,一旦提起巴刹,相信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湿、脏、乱、吵等;不过,这就是巴刹实实在在于人一贯的形象。

记得小时候,跟随婆婆去巴刹买菜时,映入眼帘的就是渔贩在宰杀鱼的画面,在砍下去那一刻渔贩还需刮完依附在鱼身上的鳞片,而这时候就是鱼鳞乱飞的画面,还记得那时的我走路都战战兢兢地,深怕鱼鳞“飞扑”到自己身上,而躲在婆婆的身后,还有血淋淋的生肉悬挂着,鸡鸭羽毛摊在湿漉漉的地上,杂七杂八的摊位纵横交错着,让人真的无法有继续走下去的欲望,因此之后与婆婆走了几趟巴刹后,就再也没去过巴刹。

一直到日前为了完成采访工作,首次来到了巴生中路大巴刹,一探究竟,一踏进巴刹我就被迫要涉水而过,因路面都是一片积水,随后扑鼻而来的就是阵阵刺鼻厕所味,地面上凌乱不堪,让人直呼想立刻逃走,但我还是很有“耐心”的逐一观察,并与当地的小贩闲聊,试图从小贩的口中得知一些讯息,才发现巴刹一路来都面临一箩筐的民生问题,顾客群也逐年减少。

我想,随着各大商场及网购的崛起,传统巴刹在某程度上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若要吸引人流就必须在各方面有所提升,比如加强内外部的措施及提升环境卫生,如此才能吸引民众前来光顾。

值得一提的是,巴生市议会将动用500万令吉拨款,为巴生中路大巴刹内外建设进行大整修,不仅可让巴刹以新面貌示人,未来当地市民还有望在良好的环境下采购。

纵使巴刹的形象再如何脏乱不堪,但在许多平民百姓的心中,巴刹的一切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是息息相关的,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每日三餐,日常琐碎到一家大小的用品,都可在巴刹购买,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传统巴刹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