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8/10/2019
沙登新村巴刹保留传统模样‧记忆中菜市的样子
3907LGS201910251515416061416.JPG
新鲜的蔬果肉类,让传统巴刹至今还是许多长者钟意的采买日常用品地点。

小贩与顾客用客家话交谈、街坊们来来往往采买、长者们在熟食档前喝茶阅报……这是沙登新村巴刹每天早上上演的情景;若想认识和感受传统巴刹,不妨到那里走一趟。

有人形容,沙登新村巴刹还保留着传统巴刹的模样,是他们记忆中菜市场该有的样子……尽管没有冷气或通风设备,还可能得日晒雨淋,但这里却有比超市更新鲜的蔬果肉类,以及有温度的人情味。

因为沙登新村村民以客家人居多,所以在巴刹内时不时都能听到小贩与顾客以客家话交谈,且藏在他们笑容里的,是结识多年的交情,也可能是邻里情。

逾70年历史
曾是“第二大巴刹”

沙登新村曾是全马第二大新村;而位于巴刹路且马来文名为“Pasar Seri Kembangan”的沙登新村巴刹,至今已有逾70年历史,据闻旧时还曾是“第二大巴刹”,当时约有200个档口,是沙登一带居民采买日常用品的唯一地点。

据悉,该巴刹早年还只是锌板和木板搭建而成,后来为配合巴刹重建计划,小贩们曾在1973年左右,暂时搬迁到临时地点,即现在的大街民众会堂停车场处,直至70年代末期才迁回原址。

该巴刹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大部分位于室外的小贩都以阳伞遮阳挡雨;虽说挂着“沙登新村小贩公会”招牌之处算是巴刹的入口,但从各个小巷依旧能进入巴刹。

唐思恒:目前逾370档口

沙登新村小贩公会主席主席唐思恒透露,该巴刹目前共有逾370个档口,其中室外占逾200档,室内约有百余档。

“小贩在临时地点营业3年左右,那时的小贩也没那么多,相信只有百多两百档,后来巴刹建竣后,才又搬回原址(现址)。”

人口增加 “生面孔”变多

在小贩心中,旧巴刹和目前的巴刹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但相较于旧时顾客都是“熟面孔”,随着沙登人口增加,如今巴刹每到周末、假日和佳节反而出现许多“生面孔”(顾客),人潮会比上班日多。

不过,旧时因村内大部分人从是割胶或在矿厂工作,所以为配合他们的下班时间,巴刹往往到下午三四时依旧非常热闹;惟如今平日或非公共假日的巴刹,在早上11时,已逐渐恢复冷清。

唐思恒说,沙登新村巴刹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巴刹,至今仍是周遭住宅区居民较青睐的采买地点,因巴刹内的货品应有尽有,在其他巴刹找不到的物品,包括药草等,也能在该巴刹找到。

“因为巴刹内还找得到一些古早味或传统的东西;因此,每逢佳节和周末依旧人潮攒动,也会有很多外地人前来采买,且短时间内就能买齐所需的物品,非常方便。”

他也提及,该巴刹的小贩和顾客近100%都是华裔;而巴刹全年开放,天天都有小贩营业。

吸引不少人来“争位”
重建计划传开 小贩激增 

物转星移,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巴刹碍于时代洪流而朝向现代化发展,包括进行改建和提升,迎合市场的改变;因此,沙登新村巴刹早自5年前,已开始传出重建计划。

不过,唐思恒坦言,梳邦再也市议会其实有意将巴刹改建为双层楼建筑,引起大部分小贩反对和担忧,且在重建计划传开后,也有许多早已不摆档的小贩回来“争位”,也让小贩人数“激增”。

“一些没有摆档的也要回来抢档口,小贩(人数)越来越多,至少多出100档,导致计划一直无法落成。”

他也提及,除了拥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小贩外,该巴刹目前的顾客也以50至70岁的长者居多,兴建两层楼巴刹,恐让他们在采买日常用品时,面对不便。

“现有的室内巴刹内,还有五六十个空置档口,也足以容纳室外的小贩,相较于兴建两层楼巴刹,我们其实更能接受集中在一起营业。”

郑润添(61岁,糖果小贩)
以前生意更好做

“我小时候就经常往巴刹跑,念中学时就已经开始协助外婆摆档,1975年辍学后,就正式到巴刹摆档,一直以来也都售卖糖果和一些水果。

据我了解,巴刹早在英殖民时期已经存在,至今相信有逾70年。旧时的巴刹已经有屋顶,后来为了让路重建,我们曾搬迁到民众会堂附近摆档,直到巴刹建竣,我们才又搬回来,一直经营至今。

其实巴刹环境和旧时没有太大差别,大声讲话、讨价还价,也都是巴刹的常态,反而旧时更好做,因为没有超市抢滩,大家收入好,东西又便宜,大家没有什么选择,需要买东西就必须到巴刹来。

此外,旧时胶工、矿工放工后才到巴刹购物,所以巴刹往往到五六点还很热闹……如今年轻人不太爱上巴刹,很多长者又行动不便,生意难免受到影响。”

邓国良(57岁,熟食小贩)
保存完好华人特色

“我是第二代小贩,是接手父亲的摊位……若从父亲时代算起,我们在巴刹摆档也有超过50年了。我在新村长大,从小就帮忙父亲,直到40多岁才正式接手摊位。旧时,我们是在巴刹内摆档,直到巴刹重建后,才迁现在的位置。

据我所知,巴刹大约是于1978至80年左右完成重建,我们在临时地点营业大概两三年左右。回忆旧时,巴刹内的顾客多是街坊邻居,就算不熟,也不至于面生。

如今,平日里没什么人潮,光顾的都是沙登一带的居民;周末人潮就比较多,也会看到很多生面孔,相较于旧时大家都用客家话交谈,如今会比较常听到华语或广东话,少了一些味道。

不过,还是有一些顾客觉得沙登新村巴刹很传统,尤其佳节时期,气氛特别浓厚,大家都会回来买东西,很热闹。这里大部分摆档的都是华人,华人特色也保存得很好。”

叶伟明(73岁,中药店业者)
周末假日较热闹

“我父亲南来后,就开始经营售卖中药的生意,我们曾辗转在一些地方摆档,也曾在大街旁的店铺营业,后来因为店铺拆除重建,我们就搬到巴刹内。我是在1983年才进入巴刹范围内营业,至今已经30多年,但接触这行也有60年了。

巴刹曾经历重建时,小贩们曾被安排到临时地点营业,待巴刹建好后,才由回到这里。旧时的巴刹很热闹,从前胶工和矿工下午放工才来买菜,所以巴刹到了六七点还是有很多人,惟现在到了中午12时,就已经非常冷清。

那个时候,巴刹档口没有现在多,售卖的东西也以熟食和蔬果肉类居多;现在附近人口多了,档口也增加许多,所以每逢周末或假日就比较热闹。”

3907LGS201910251515406061415.JPG
新鲜的蔬果肉类,让传统巴刹至今还是许多长者钟意的采买日常用品地点。

3907LGS201910251515406061413.JPG
郑润添(61岁,糖果小贩)
3907LGS201910251515406061414.JPG
巴刹内设有许多熟食档和售卖古早味糕点的档口,每逢佳节人潮攒动,佳节氛围浓厚。
3907LGS201910251515396061412.JPG
叶伟明(73岁,中药店业者)
3907LGS201910251515386061410.JPG
邓国良(57岁,熟食小贩)
3907LGS201910251515396061411.JPG
在越来越多巴刹转为现代化之际,沙登新村巴刹至今仍保留浓浓的传统特色。
3907LGS201910251515386061409.JPG
沙登新村巴刹的猪肉区域内也有许多档口,顾客还能货比三家。
3907LGS201910251515376061408.JPG
位于巴刹路的“沙登巴刹新村巴刹”,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目前共有逾370个档口。
3907LGS201910251515376061407.JPG
唐思恒:沙登新村巴刹内仍找得到一些古早味或传统的物品,且一些在其他巴刹找不到的货品,也能在该巴刹找到,所以每逢佳节或周末特别热闹。
3907LGS201910251515366061406.JPG
挂有“沙登新村巴刹小贩公会”招牌的门口,算是巴刹的入口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