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7:00am 11/07/2021

华裔老板娘改信伊斯兰 · 糕点店成“文化交流站”

作者: 李佳憓
陈晓玲在端午节也制作清真粽子,让其他华裔穆斯林能尝到思念的家乡味。
陈晓玲在端午节也制作清真粽子,让其他华裔穆斯林能尝到思念的家乡味。

报道/李佳憓

照片/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我国在维系多元化特色的努力上,需要各族之间的包容及接受不同的文化与差异,在相处之道上多一份尊重,即便是一间小小的糕点店,也能为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搭起桥梁,让人们放下对宗教的偏见,重新相互认识。

华裔穆斯林陈晓玲从2012年正式改信伊斯兰,迄今9年,本身是透过穆斯林朋友的介绍,才开始接触和了解伊斯兰文化,并在经过1年多的深思熟虑后决定改教。她保留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前面则加上穆斯林名阿祖菈(Azura Tan)。

目前,我国大约有10万名华裔穆斯林,大部分是因为跨族婚姻而改教,而陈晓玲则是自愿改教,“一般上大家会叫我Azura,老朋友则习惯称呼我Ms Tan(陈小姐),你要叫我晓玲也可以。”

“其实只要中文名不含违反伊斯兰教义的字眼,华裔穆斯林还是能保留原名,只需要在身分证上更换宗教栏目。”

从小素食 饮食改变不大

今年47岁的陈晓玲目前与父母和家人同住一屋檐下,她是家中唯一的穆斯林。由于从小就是一名素食者,不食肉类,所以陈晓玲改信伊斯兰后在饮食上其实并没有太大改变。“我本来就不吃肉,所以穆斯林不能吃猪肉这件事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虽然饮食方面改变不大,但陈晓玲坦言,自己刚改教时经过一段过渡适应期,例如每天5次的祈祷只能做到两次,改教的第一年虽然会穿长袖长裤,却不太习惯戴头巾,然而透过对信仰的坚定逐渐适应穆斯林的生活起居,包括透过《可兰经》学习新语言阿拉伯文。

陈晓玲乐于跟异族同胞分享不同种族传统节庆的喜悦,新年也会派柑拜年讨个好意头。
陈晓玲乐于跟异族同胞分享不同种族传统节庆的喜悦,新年也会派柑拜年讨个好意头。

庆幸改教获家人包容理解 

晓玲自认是幸运的,因为她在做这个重大决定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反对和困难,更重要的是得到家人的包容与理解。陈晓玲说:“我的父母很疼我,当我跟父母提起改信伊斯兰的意愿时,他们只是说,我都长这么大了,只要我自己想清楚、开心就好,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

陈晓玲的家人原本都是荤食,然而基于尊重,在陈晓玲改信伊斯兰后,每当全家人一起用餐时都会准备清真食物,不煮猪肉。

尽管如此,身边还是有亲友对她的决定抱持怀疑,也有人指她“华人不做,去做马来人”,面对一些恶言相向她不加理会,但对于一些愿意聆听的人则尽可能透过沟通向对方解释,强调改教不代表抛弃华人身分等普遍上的宗教认知误区。

陈晓玲一家支持大马宗教自由和尊重多元价值,大部分家庭成员皆信奉民间信仰,“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都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因为了解而尊重。”

虽然陈晓玲与家人拥有不同宗教背景,却没有破坏感情,反而增进彼此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虽然陈晓玲与家人拥有不同宗教背景,却没有破坏感情,反而增进彼此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信仰伊斯兰依然是华人 

“我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但我依然是华人,还是原来的陈晓玲。”

尽管种族与宗教息息相关,事实上却是两码子事,因此不难看到我国不少华裔穆斯林在信奉伊斯兰后,依然延续了华族传统习俗与文化。陈晓玲来自柔佛新山至达城,是一名宽柔独中生,一直以来受中文教育的她在改教后并没有抛弃华人文化,反而乐于跟异族分享。

会跟家人一起庆传统节日

每逢华人传统节日,陈晓玲还是会跟家人一起庆祝农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只要遵守伊斯兰教义“不烧、不拜、不跪”,他们还是可以出席新春团拜、派红包、观赏舞龙舞狮等,也为祖先祈福。

“我在华裔穆斯林餐厅吃云吞面时,还是一样会用筷子用餐,也会主动用华语跟人沟通。”陈晓玲说,一般人看到她穿马来衣戴头巾,却一口流利中文时,往往都会对她的身分感到好奇或讶异,以为她是念华校的马来同胞,却没想到她是华裔穆斯林。

陈晓玲是福建人,如果老朋友跟她用福建话或潮州话聊天,她也会用方言沟通,就跟改教前没什么不同。”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把华人美食分享给他族 

陈晓玲经营一家糕点店逾20年,在她改教之前,店里就已经售卖清真食品,如今售卖的蛋糕和点心也越来越多元和多样化,包括各式华人传统点心如红龟糕、香饼、粽子、红鸡蛋、年糕、年饼、水饺和糯米鸡等,所有食材皆符合清真规定。

“冬至煮汤圆、端午节裹粽子,接下来就是中秋节做月饼了!我这几年做月饼都很忙,因为很多马来顾客都会来买,有时也会收到来自外州如吉打的订单。”

改教后流失部分华裔顾客

陈晓玲坦言,自从她改信伊斯兰后确实流失了部分华裔顾客,如今店里的顾客群50%是巫裔,但不乏华印裔以及沙巴和砂拉越土著等人光顾,也有不少华裔穆斯林经常到店购买这些清真的华人传统美食。陈晓玲认为,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美食,而她选择售卖华人传统糕点是因为想要把华人美食带给其他种族品尝。

“其实很多马来朋友都很想尝尝华人食物,也会试着做糕点、油条等等,此外,我也想让一些华裔穆斯林能够再次尝到家乡味。”

“食物可以跨越种族,又可以把华人传统文化分享给其他种族,我觉得这很棒。”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成华巫裔相互理解中间人 

尽管华裔穆斯林在我国不算罕见,但依然有很多人因为不够了解而投向异样眼光,甚至是歧视,进而对改教的民众造成压力。然而,游走在华裔与穆斯林之间的他们一直努力拉近华裔、巫裔及其他非穆斯林之间的距离,尝试扮演彼此的桥梁。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协会(MACMA)就扮演着上述重要角色,透过举办活动、讲座和网络直播分享等,设法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群体背后的想法和原因,并放下道听途说的观念,消弭各自信仰和族群间的误解。

“我是华人当然了解华人的风俗习惯,信奉伊斯兰后也了解伊斯兰文化,所以无论是马来人、华人还是其他种族的顾客都会来问我关于宗教文化的问题。”

陈晓玲的糕点店除了售卖各类糕饼,也因为她的特殊身分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交流站”,一些当地异族通婚或有意改教的民众会带着关于异族文化的问题前来询问解惑,陈晓玲也很乐意在各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打破刻板印象和误区。

每逢农历新年,陈晓玲都会选择跟家人团圆共庆佳节,一起捞生。
每逢农历新年,陈晓玲都会选择跟家人团圆共庆佳节,一起捞生。

政客将宗教政治化肇争议

“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宗教教义、什么是风俗、什么是国家规定,如果不了解的话就很容易混为一谈。”

陈晓玲表示,人们普遍对伊斯兰的误解源自于经常将其宗教教义、马来人风俗和国家宪法搞混,加上政客为了钱和权,将宗教带入政治里面从而引发诸多争议。

“比如人们看到中东国家(沙特阿拉伯)之前限制女性不能工作,其实那是国家宪法,不是伊斯兰教义。如今他们的法律也已经开放让女性可以开车了。”

陈晓玲再举例,称马来同胞会在开斋节时到坟地向已故亲人祷告,这属于马来人的风俗民情,并非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另表示华裔穆斯林还是有过清明节的。

不应利用宗教破坏各族关系

陈晓玲说自己也曾遇到过种族极端的人,指她改信伊斯兰后就不能跟父母同住,否则就是违反教义,让陈晓玲感到无奈但认为这都是相互不理解的结果。“宗教不应该用来破坏马来西亚多元民族的关系,避免因为政治因素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其实人民都很希望有一个和谐共处、一个更好的马来西亚。”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经营20年的小小糕点店,在陈晓玲华裔穆斯林的身份下变成一个“宗教文化交流站”,为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搭起相互理解桥梁。
经营20年的小小糕点店,在陈晓玲华裔穆斯林的身份下变成一个“宗教文化交流站”,为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搭起相互理解桥梁。

陈晓玲信奉伊斯兰后依然保留华人传统文化,也会主动用中文和方言与华人交谈。
陈晓玲信奉伊斯兰后依然保留华人传统文化,也会主动用中文和方言与华人交谈。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店里售卖不少清真华人传统美食,包括年糕、月饼、糯米鸡、饺子、红龟糕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