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城乡余集

|
发布: 7:00am 23/08/2021

张集强/华人文化复兴潮流

作者: 张集强
金宝拉曼大学林良实会馆同时具有现代化及传统建筑的特色。
马来西亚的建筑思潮,在70年代迈入80年代时产生了一些关键的变化。首先,在1971年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强调马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定位,包括在官方建筑及景观工程上强调马来及伊斯兰教样式,其他族群的文化被官方忽略甚至产生某种程度的压制。到了第四任首相马哈迪执政时期,民族主义口号等成为官宣主流,在这样的政治气氛环境下,多元文化被分裂为官方文化及非官方文化,代表各族群的民间团体开始出现振兴民族文化的声音,尤其各地区华人社团进入复兴时期,许多相同属性社团联结成全国性社团,一般称为总会或联合总会,而各别社团也开始成立妇女组及青年团等,社团活动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在80年代之后,来自各州的华人大会堂组织,联合董教总等组织华人文化大会,一方面向政府提出将华人文化纳入国家文化政策的主流,另一方面推动华人文化复兴运动。 在这时期,一些地方社团的建筑重新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代表作品包括吉隆坡乐圣岭海南会馆(天后宫),该建筑设计模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样式来显示华人之文化。 此外,在全国各地的华文学校新校舍,普遍采用中国式屋顶造型,或是使用琉璃瓦装饰,以凸显族群文化精神。

巧合的是,在马来西亚由政治所引发的文化复兴风潮,恰好处于国际建筑思潮正进入后现代反思时期。建筑史论学者法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在后现代,部分建筑只是一种意象的生产,是将建筑的外观变成一种视觉化及平面化,此种扁平化的图像,透过视觉传达给众人,是一种虚假的布景,而并非是真正的空间体验或表现。这种建筑外观的装饰表现,在当时的局势下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做法。

ADVERTISEMENT

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为1980年代华人文化建筑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品。
为装饰而装饰的建筑外观

除了在建筑外观意象上仿造各族群文化形貌,在1980年代,建筑空调技术开始普及化,建筑师不再依赖建筑立面的设计来控制室内光线及温度质量,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影响,一般人对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在追求更大的有效面积,建筑审美在追求经济价值及利润最大化的情形下经常受到忽视。可以这么说,在此时的建筑设计,表面上是追求过去的历史及文化样貌,然而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仿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各族群文化建筑不同的是,后现代建筑的表面装饰及实际功能没有绝对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上,仅仅是仿造本土建筑形貌的情感伪装。

至于80年代,随着空调技术的普及化、建筑隔热技术的改进,加上电灯人工照明的必然结果,建筑设计已不再如往常一样,需要以设计来解决通风及采光,或遮阳的问题。 因为空调照明等技术引进,原来的通风口变成了密实的墙;而立体多样化的遮阳板因隔热彩色玻璃的引进而不再出现,于是建筑便渐渐地变成了单调的盒子状。若以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此设计的房子,因建蔽率(Building Footprint)达到了100%,而建筑中间也不再需要天井来通风采光,争取到的大面积使用率转换成租金之后,便成了一大诱因。在失去功能之后,建筑外观造型便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至于装饰的成果,则取决于业主的喜好,有者将外观弄成仿古典造型,有者则完全以玻璃帷幕墙披覆,整体上没有一个造型标准可言。

马六甲培风中学校舍正面融合了传统华人建筑元素如红柱及绿色屋瓦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