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7:06am 05/01/2022

新教育

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

汪欣仪

新教育

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

汪欣仪

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汪欣仪好学爱研究:不行医也能有成就感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读医学系就一定要当医生吗?未必,像教授,她在行医和做研究之间选择了研究这条路,一样能够为医学做出贡献,而且她因为发表的论文甚具影响力,已连续两年成为

【新教育】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汪欣仪好学爱研究 不行医也能有成就感
相比起在医院最前线工作,汪欣仪觉得自己更喜欢教书和做研究,所以她没有选择继续从医,而是走上学术这条路。

近年来,美国史丹福大学的专家团队每年都会发布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 Top 2% Scientists),这个榜单是根据论文影响力的数据来做分析,意味着入榜的科学家,他们发表的论文都具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在今年10月公布的榜单,本地世纪大学(SEGi University)医学院生理学教授汪欣仪(43岁)名列其中,这已是她连续第二年入榜。

ADVERTISEMENT

汪欣仪主要研究白血病、干细胞和医学教育,至今总共在国际期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达2700次,并出版过5本关于生理学的学术着作。她经常获国际期刊邀请做同行评议,也得过许多奖项,目前兼任世纪大学临床前科学主任,忙于做研究、教书和行政事务。

3大研究焦点:白血病、干细胞和医学教育

医生算是她从小的其中一个志愿,不过当她从马大医学院毕业并且完成临床实习后,觉得自己对教书和做研究比较感兴趣,加上因为希望工作时间稳定,所以没有选择继续从医,而是走上学术这条路,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

虽然离开了医疗最前线,但是在医院工作的那段经历还是对她有很大启发,比如她之所以研究白血病,跟当初在医院血液科实习的经验有关。当时候,血液科有些血癌病人都很年轻,可能不久前还好端端在病房庆祝生日,但没过几天当她去巡视病房时,发现病人已经不在,令她非常错愕和感伤。

“有个很深刻的印象是,有一次巡视病房时,我问一位母亲‘这是你的儿子吗?’她反问我‘你指的是哪一位?因为左边这位是我的儿子,右边这位也是我的儿子’,意思是她的两个孩子都患上血癌,在病房side by side(并排),这使我很想帮助他们,所以才会做这样的研究。”

她另外一个研究焦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也是跟白血病息息相关。她说,这种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位置,具有很大潜能,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而且这种干细胞在实验室里算是容易培植,只不过干细胞研究通常都很昂贵,需要很多研究经费。

近年,随着她升上主管位置,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医学教育,比如研究如何改善课程素质,以及如何促进医学系学生更有效学习。这两年即使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研究计划无法顺利展开,但她还是做了一些调查式研究,例如研究疫情对医学系学生的影响。在疫情这种非常时期,她的效率依然很高,总共发表了4篇文章。她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的价值,不一定要在实验室做的研究才有价值。我们用我们可以的方法,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我们的研究。”

早期投稿国际期刊常被退稿

为了写论文,汪欣仪可以连续八九个小时敲键盘都不言倦,几近废寝忘食的地步。外人也许觉得她这样高产出的学者,对于写论文自然是得心应手,但她心里清楚知道,“每一篇其实都是有血有泪。”

当年她刚开始要在期刊发表论文时,被退稿是常有的事,最高纪录是连续被退稿五六次,心里非常沮丧。“可是很奇怪,到了某个阶段便突然进步许多,我也不知道确切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论文很少被要求订正,也很少被退稿,最近3篇发过去都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因此,如果想要成功在期刊发表论文,她觉得秘诀就是不要害怕失败,要不断尝试和不断投稿,渐渐的就会摸熟期刊编辑到底要的是怎样的内容。

从大改小改到无瑕疵

写论文讲求写作能力,而她的文笔可能跟她小时候喜欢以中英双语写日记的习惯有关。她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写作其实是需要练习的。如果你喜欢写作,你会很enjoy(乐在其中),写多了你就知道做了一个研究后,要怎样去论述和支持你的论点。我以前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写了一大堆被退回来叫我做major correction(大改),慢慢的变minor correction(小改),到现在有时候是no correction(不用修改)。No correction的话真的会很开心,就好像打高尔夫球所谓的hole in one(一杆进洞)。”

【新教育】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汪欣仪好学爱研究 不行医也能有成就感
汪欣仪得过许多奖项。(受访者提供照片)
【新教育】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汪欣仪好学爱研究 不行医也能有成就感
汪欣仪(右二)在世纪大学任教,必须兼顾教学和行政工作,但不减她对做研究的热忱。(受访者提供照片)

“如果喜欢做研究,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

虽然汪欣仪对写论文乐此不疲,但不见得所有同行都跟她有一样的想法。要知道现今几乎所有大学,都把论文发表数列为教职员的KPI或考核指标,可是这种做法向来引起不少讲师和教授反弹,认为大学不应该以论文数来评价教职员,应该回归教学的本位。

对此,她认为不管是讲师或教授都必须与时并进,而做研究和写论文其实可以促使他们去了解本身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无形中能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也会有所帮助。像她在疫情期间便越写越起劲,因为疫情发展瞬息万变,实在有太多东西可以去发掘和深入研究。当她把写论文当作一种学习,她就不觉得写论文是件苦差事。

“做研究无非是要解决问题,”她说:“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做研究的人,你什么都可以研究,总有一样东西可以吸引你……而医学研究无限宽广,这也是为什么医学很有趣。”

用耐心和毅力克服失败

当年她刚开始做研究时,首几个月都是一而再地实验失败,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做研究的天分。后来即使经验比较丰富了,也还是难免会遭遇挫折,例如有一次她在实验室培植的干细胞不知何故全部死亡,实验必须重头来过,更心痛是浪费了病人捐赠的干细胞。所以,无论做实验或是在期刊发表论文,她认为失败都是必经过程,必须要很有耐心和毅力,才能撑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新教育】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汪欣仪好学爱研究 不行医也能有成就感
汪欣仪:学医是一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不像电视剧演的那幺浪漫和表面风光。

爱心、热心、诚心和恒心,读医必有的4坚持

虽然汪欣仪没有选择当医生,但从不后悔就读医学系。也许许多人会觉得,学医就一定要做专科医生或外科医生,但医学系的出路其实比想像中宽广,未必要在医院工作,可以往学术和研究领域发展。她说:“像我这样子,一样觉得很有意义和很有满足感。”

作为医学院教授,她看过一些学生是因为家长想要他们读医学系,他们才选择医学系。但身为过来人,她想告诉学生和家长,即使成绩很好也要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科系,而且不应该是为了“钱”途而去学医,因为学医是一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不像电视剧演的那幺浪漫和表面风光。

如果要给医学系学生一些建言,她会说一定要有4颗心——爱心、热心、诚心和恒心。她无法想像医生如果缺乏这4颗心,是要如何忍受那种帮病人处理伤口的血淋淋场面,以及如何克服例如长时间值班的煎熬。

另外,还有一点忠告源于她的深刻体会,像她这种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异的人,第一次在医学院考试时,解剖学考获87分,她原本很开心也很自豪,直到看到身旁同学考获九十多分,她才终于明白天外有天这个道理。从那时起,她学会谦卑,“是不是最top不要紧。”

如今贵为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连她自己都很惊讶,没想过自己的论文会被引用那幺多次。她不会刻意追求些什么,也不强求论文一定要登上权威的《自然》期刊,只求尽力就好,“能去多远就去多远,有路走就走。”

当然,作为研究员,如果研究成果能够被认同,那毕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她说:“我发表了这么多论文,不要以为会麻木,每一篇论文被认同我都会很开心,因为发表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跟别人分享研究成果。”

在她职业生涯中,她得过许多奖项,例如2018年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中国上海亚洲生物技术大会颁发的2011年杰出青年科学家/学生奖、马来西亚糖尿病研究所的颁发的2010年亚洲糖尿病大会青年研究员一等奖,及2011年爱思唯尔杂志最佳论文奖(生物技术)。

目前,她的工作主要分为教书、做研究和行政3大类,而她最喜欢的始终还是做研究和写论文。虽然她自嘲“我很疯狂,我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想学”,何尝不是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更多文章:

【向善而生奖01】Native协助上网卖榴梿,原住民疫中逆袭

【向善而生奖02】Mitti Café与残疾员工不离不弃,迅速转型共渡难关

陶艺创作者纪慧珊:迷恋土与火的不确定结合

电竞选手兼大学助理教授尤永健,游走于虚拟与真实

儿童疫情期间的数码生活

梁月梅:研究日本文学路上,幸遇夏目漱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