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专题

|
发布: 8:16pm 26/01/2022

默默拼凑史料 救回满馆珍藏  华研 37年孤独学术路

报道/李佳憓  摄影/蔡添华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位于吉隆坡市区的Jalan Maharajalela,紧连接着隆雪华堂的一栋三层建筑物。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屹立37年默默耕耘,从无到有,作为华社历史与文化中的瑰宝在学术界享誉崇高的价值与地位,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品牌”,惟华人研究尚未普遍及受到重视,长远发展亦高度仰赖大马华社的支持。

纵观华研扮演的角色,旨在把散落各地、碎片化的历史画面及资料系统性地拼凑起来,汇集成册,勾勒出马来西亚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样貌,以期努力透过学术途径积极影响国家建设进程。

ADVERTISEMENT

华研是一所民办的综合型研究机构,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3年于槟城召开的大马华人文化大会,翌年成立“全国华团文化工作委员会”以设立一所资料研究中心。在全国15华团的努力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在1985年开幕,1993年注册为非营利有限公司,遂于1996年改名为“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简称华研)。

华研的宗旨着重与研究相关的工作,包括搜集和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在政、经、文、教等课题,以此灌输国民团结精神及促进社会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堆叠,华研从主要关心华社,涵盖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演变,记载着祖辈们生活的经验及拓荒者的事迹。

这里馆藏了大量历史文献、官方档案、家庭族谱、地图、图鉴、口述历史等珍贵材料,并向外开放丰富且珍贵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一般华社群众中鲜为人知,以致错失与之交流和善用的机会。

华研主任詹缘端介绍,研究中心多年来关注与华社息息相关的时事课题,由此编印学刊、杂志以及发行重点研究成果和书籍等出版品,如自1997年创刊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三巨册则是华研耗时超过20年的大型计划,另学术丛书包括当代马来西亚系列和华人方言群研究系列等。

此外,自2011年起,华研定期隔年主办大型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且不以赚取利润为目的,而是作为学术交流回馈社会。该中心已出版前四届论文集,第五届论文集正在编辑中。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集贤图书馆珍藏了上万册书籍、报章、期刊、数万张历史图片、录音和录像等,都是极为丰富且珍贵的材料。
“寄居”隆雪华堂
馆藏资料庞大珍贵 

目前华研坐落于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侧楼。在隆雪华堂同意下,华研董事会自筹建筑费于华堂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和完善化其后部建筑, 筑有三层,让华研得以免费及永久使用第二及第三层作为办公室。

华研二楼设有集贤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馆内空间包括对外开放的阅览室以及华马语言文化文献特藏的杨贵谊陈妙华赠书珍藏室,另有一间文献史料修护室,聘有一位专职修护人员。

三楼则主要是行政与研究员办公室和华研书店,后侧是占地一千多平尺的中文旧报纸特藏室。这里有独立的小会客室,开放空间则是作为中型会议及学术沙龙讲座用途的思源讲堂,可容纳近百名听众。

华研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研究型图书馆总藏书量约10万册,还有超过万张以上的老照片与历史图片、录音和录像,也特藏早至1950年代的国内主要报章剪报,例如《星槟日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兴日报》、《新民日报》、《通报》等,总量超过150万件,可说是国内拥有最大剪报档案的机构。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主要由热心支持文化研究领域的华社和民众筹募为主,集资学术研究基金以及维持与发展基金。
疲于应付财务困境
疫情期间收入剧减

对于一所仰赖民间资助的机构,财务状况主宰着华研的命运。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指出,普遍乡团或华社对研究兴趣缺缺,未认识华研以及对华社的重要意义,因此经费普遍上是匮乏的。如今又因百年一遇的疫情打乱计划,使华研近2年的运作都处于半停顿的状态。

尽管华研通过学术基金利息,并想尽办法售书、筹款、接专项研究计划、义卖、出售电子资料、举办升学教育展等方式,但年总收入约占不到60%不足以支撑整体开支,不敷的部分还得靠董事会筹办宴会或各别私人筹募补助,亦需开源更多收入管道。

“负责筹募资金的董事每年都在为钱的问题绞尽脑汁,责任太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敢来这里当董事。”赵燊儒期望,华研的研究资料转为电子化后能够提高民众采购电子资料的方便性,乐观的话或许可以赚取20万至30万令吉的收入。

詹缘端补充,华研在疫情期间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一样面临严重的财务困难,除了申请政府职工薪金补贴外,职员们也主动提出暂时减薪,董事会也发动临时内部应急筹募以减低华研的财务负担,盼渡过难关。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陈松青坦言,经费一直是华研发展的瓶颈,如今因疫情重创消耗了中心资金的一大部分,让华研疲于应付,都在为集资绞尽脑汁。
开支80万入不敷出
经费不足局限发展空间

华研一直以来自力更生,主要依靠华社个人及团体的捐助来维持日常运作和研究工作,涉及开支包括行政和研究员薪资、研究经费、书籍和材料购置费、印刷出版费、水电费、设备维修和活动经费等等。

华研署理主席陈松青透露,目前华研一年的总开销不少于80万令吉,若有接研究案,开支最高可以达到100万令吉。

“我们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近期投入的定期存款、研究基金和售卖资料,其他只能仰赖民间赞助及拨款来填补经费缺口。”

保存历史资料并深入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长时间和金钱,而受到经济因素和客观环境的限制,或多或少局限了华研的成熟发展。

陈松青坦承华研仍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我们自己有编制,有随手拈来的确切数据支撑,在即时回应社会议题上就敢讲话,包括华研本身也没有一个小组去长期研究国家政策。”

身兼研究员的詹缘端说,研究计划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资源,许多案子也因经费不足而搁置。“有很多案子是我想做但做不了,因为做研究计划也很花钱,单是买一份国家档案保守估计需30令吉,如果要买图像分辨率比较好的档案则一份80令吉。

“一个研究计划随便至少都要收1000份档案,保底要花8万令吉,董事部要批准的时候,不走路都会腿软。”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詹缘端说,搜集大马华社历史文化史料是华研的使命,亦能开发更多相关研究课题,其存在价值如同国家档案馆。
善用华研智库资源文化长存

如同国家档案馆,华研不仅属于华社,而是作为马来西亚历史的文化遗产一部分。在常人眼里,历史文化研究虽不是立即为当前所需,但未来或可回应长久以来受忽略领域的学术需要。

经营华研实属不易,陈松青有感而发:“与其说华研是一个智库,不如说它是华社扮演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温度的地方”。

赵燊儒说,华研也为华人社团或商会系统性地整理会所的历史发展资料和老照片,保存起来,否则这些珍贵的资料就会流落在外。“一些人家里收了很多古董,但多数年轻一代不懂其珍贵性丢在一旁,只有一些有这方面意识的后代才会去珍惜和收集。”

他补充,很多对大马华人研究有兴趣的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生和学者,在查找资料方面都首选华研。詹缘端对此举例,单是马华文学作家的作品类,无论是小说、诗词、散文还是戏剧,馆藏就有约莫4000种,年代久远,若学者有意做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到访华研,实在有点可惜。

“华研所收集的、所做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是一段历史,保留社会的记忆;所有关于华社历史文化、贡献、地方建筑与发展演变,还有很多老照片都可以购买,或是受个人及社团委托查询资料,华研的都有提供一般性的收费服务。”

华研设会员制享福利

此外,华研也设有会员制,目前会员大约有500人,分为团体和个人会员,后者又区分为学术会员(需经过学术委员会及董事会通过)和普通会员(任何人,包括外籍人士)。加入华研会员可享有入馆免费的福利,若是非会员则需收费,即学生3令吉,社会人士10令吉。此外,华研会员持有选举权,同时具备遴选成为董事的资格。

面对财务难题,华研今年特别录制6分钟的筹募短片,希望民众借此了解华研的运作以及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提供援助。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出版:《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出版:《马来西亚华人与国族建构》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翻阅华研收藏自80年代起的华文报章剪报,虽然纸质泛黄却保留完好,一一记录着大马独立后发展的重要事迹。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不断探讨大马华人在政、经、文、教等课题,从而灌输国民团结精神及促进社会发展。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成立37年至今以推动文化学术活动、研究华社现状和历史为主轴,先后出版了高质量、极具历史价值和前瞻性的着作。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赵燊儒希望华社团体及个人,能够了解和认同华研的工作及存在意义,继续给予华研支持。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拥有不少阅读空间,提供研究员、学者及民众相互交流。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华研收集和保存了大量马来西亚华族的参考资料、研究华人的历史文化以及关注时事课题,民众皆可在华研获取到珍贵的研究材料和成果。

新闻专题/我国华人的瑰宝

扫描二维码,观看2022年华研筹募短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