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艺坛乩童

|
发布: 7:30am 13/02/2022

张吉安

华人文化

藝壇乩童

鱼生

补天穿

张吉安

华人文化

藝壇乩童

鱼生

补天穿

张吉安.女娲的鱼生和年糕

张吉安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之母女娲,在世间土地上开始创造万物,也就是口耳相传的“女娲造人”。 她在年初一到初六,每一天用泥土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创造了鸡、狗、猪、羊、牛和马,直到第七天创造了人类。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二十,本土各个籍贯的年节习俗,跟女娲传说密不可分。

ADVERTISEMENT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之母女娲,在世间土地上开始创造万物,也就是口耳相传的“女娲造人”。 她在年初一到初六,每一天用泥土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创造了鸡、狗、猪、羊、牛和马,直到第七天创造了人类。因此早期的华人社会,尤其是遵循女娲信仰的老一辈,总是喜欢将初一称“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等依此类推,一旦到了初七,一律统称为“人日”,也就是众人的生日。那么人日和,为何会牵连起一段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以个人记忆中儿时的正月初七说起。从小成长于吉打稻田村庄,生活在一个两大籍贯混合的家庭(广府和潮州文化)。说实在,当时从没看过和吃过七彩鱼生,反之父亲会在初七前几天到田溪捉数条田鱼(生鱼)回来养在水池,直到初七一早,母亲下厨烹煮一大锅的鱼生粥来过节,足够应付全家的早午晚餐。这道料理是祖籍广东顺德的婆婆在世时,每年特别嘱咐我们依循的老传统,寓意人日三餐吃了生鱼粥,一年到头皆工作 “生生猛猛” , “财富有余”。更有意思是,由于外婆出生于潮州揭阳,这一天也会煮另一锅“七样菜色”的酸菜尾来给我们配生鱼粥,算是砌合了广府和潮州味蕾,独创一桌南洋社会共融式的本土饮食。

原属广府人日常饮食的“鱼生” ,源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民间料理,随着广府祖辈飘扬渡海到东南亚,尤以 “鱼生粥” 吃法最普遍,而后将之演化成“七彩捞生”,则是综合了潮州、客家与闽南人的饮食文化。毕竟,马来亚华人的籍贯融合也随着南来祖辈生活在一起混搭起来,相互影响。比方,潮州人和福建闽南人,在年初七是吃“七样羹”,将七种菜,包括芹菜、韭菜、芥菜、菠菜、生菜、葱头和蒜头,煮成一锅杂菜羹汤,长期深受佛教持素和道教持斋的影响下,藉着人日吃七样素菜,祈求带来好运。客家人也有七样羹,不一样的,则是保留芹菜、韭菜、芥菜、葱头、蒜头,另外多了猪肉和鱼肉,煮成一锅羹汤应节。由此可见,广府人吃鱼生文化混入了潮州、闽南和客家的七样羹,是有迹可寻的。至于“捞” 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搅拌,另一个则是“讨生活”的意思,比如广府人常说“捞得唔错”、“捞边行”、“捞得起” 都是跟赚钱讨生活有关,所以“捞生”这个词,则源自广府顺口溜“捞得风生水起”的缩写。

至于正月二十,客家人为何会选在这天中午,煎年糕,

本土客家长辈有一句口诀“有做无做,寮到天穿过”,相传这一天,客家男人不下田,女人不能用针线缝补衣服,歇息一日,煎年糕唱山歌,来纪念“女娲补天”,欢庆天穿日。采集过北马一带的客家人,早期妇女于当天中午12时,在门口放一张神桌,摆出5种颜色的织衣线(代表五行)、五支针、五色鲜花、五块煎年糕和一束班兰叶来祭拜女娲,因此正月二十亦俗称客家新年。

已故客家山歌王丘惠中老师曾跟我追溯童年,说起霹雳老家的旧俗,只要过了正月二十天穿日,才算是客家人真正过完农历新年。客家人也会选择休息一天,母亲会将年糕切片下锅油煎,然后中午十二时在门口朝天祭祀,感念女娲补天的大恩。

丘老师回溯母亲说过的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水神和火神有一回在天地争执,大打出手,最终造成山崩地裂,连天空也被击破一个大洞,继而引发山林大火、洪水泛滥,一时之间世间百姓面对一场大自然浩劫。此时,女娲想尽办法,用大地的“五色石”融成泥浆,决意补天穿,经过日夜不休,最终成功将天穿补了、洪水止住了、山火扑灭了,而这一天恰好是农历正月二十日。

天穿日虽是一个远古传说,可是客家人每一年到了这一天都会煎年糕象征着补天的“五色石”来纪念女娲救世人的恩惠。至于古早客家农耕社会会在这天放下锄头休息,也寓意让天地万物休养生息一日,一家大小吃着煎年糕,听长者述古天穿。其实天穿日在现代意义的延生,亦带出客家社会的环保思维,警惕着世人,好让天地自然应适度发展和修补,并带出珍惜万物重生的民俗。

虽然我不是客家人,可是心里欣喜地感念着客家祖辈留给后人的一份大地之礼,在世代传承的节日蕴含下,冀盼人类与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钻研马新两国华人年节文化的源头和变迁,心胸开阔是一扇门道,需从当年的 “马来亚时代” 的概念作为基础,也就是当年的石叻坡和马来亚。马新在历史上曾是一体,与其去区分、甚至强说某种年俗或饮食属于现在的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略显心智狭隘,毕竟除了捞生、其他的如肉骨茶、海南鸡饭等,老是陷入一番唇舌争夺。抑或,更贴切的说法,倒不如说大部分华人饮食脉络起源于籍贯地,变革和创新则在马来亚,甚至是东南亚,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