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亚南18讯)未雨绸缪应对水灾,65人热烈参与民防部队的救灾培训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装备好自己对救灾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往后在发生水灾或其他天灾人祸时能够第一时间上场救灾!
雪隆去年杪发生严重的大水灾,尤其雪州太子园的情况最为严重,水淹长达4天3夜;不仅许多人受困和损失惨重,也有人在水灾中不幸身亡。这对于居民而言,是个最惨痛的经历与悲剧。
经验不足缺技术阻救援
当时,不少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自告奋勇,加入救灾行动;甚至有人自行乘船进入灾区内,为尽一分力量来拯救灾民。不过,有些人却因经验不足及缺乏技术等问题,导致救援行动受阻。
对此,为了让雪州太子园加入志愿团队的民众,能在往后再发生天灾或水灾时提供实际救援,沙亚南市议员江世荣和雪州民防部队积极配合,举办了一场两日救灾培训课程。
这场培训课程,主要分为3部分,即急救工作、疏散中心工作分配及使用救生艇展开救援行动,让民众可以掌握相关知识,未雨绸缪。
活动于本于11和12日,在哥打哥文宁湖滨公园展开;首日活动是学习野外求生技能,而以上3场主要的训练环节,则于次日的上午8时至下午4时进行。参与者无需缴付任何费用。

江世荣:民众多缺船只救援知识
江世荣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指出,在去年底的大水灾中,各族不分宗教和信仰,充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但无法否认的是,不少人在前线支援时,都缺乏相关拯救与救援知识。
他说,参与今次培训的部分民众,曾参加去年水灾救援行动;另一部分的人则完全“零经验”。不过,这次绝对是一场值得学习的培训课程。
他说,就算是曾参与救援行动,但也未必拥有相关知识;所以他希望,可以通过正规训练,让民众掌握技巧,盼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效用。
“志愿者多数都欠缺在使用船只救援的知识,也是救援中最为紧要的部分,否则会造成救援受影响。”
他说,当灾民离开灾区后,身体受伤或情绪不稳定,志愿者都需给予适当协助,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帮助,缓和情况。

教导在疏散中心工作分配
“与此同时,课程也会教导他们在疏散中心的分配工作,包括安排食物、设立帐篷及处理物资等,让大家都知道整个流程的走向,以备不时之需。”
他说,参与者多数来自太子园和哥打哥文宁,这也是首次在哥打哥文宁举办的救灾培训课程,希望未来可以不定期举办,让大家可以多多学习。
适用于其他意外场面
“我们也在社交媒体上成立一个联络小组,聚集这些参与者;日后若再发生水灾事故,他们可以随时候命,上场给予援助。其实,除了水灾之外,相关知识也适合用于其他意外场面。”
此外,他也感谢政府单位和非政府组织于去年底的水灾中,给予灾民援助,包括捐助物资、救援及管理疏散中心等。
在场者包括雪州民防部队训练组教官纳兹林、哥打哥文宁居民协会副主席拉詹及秘书邱素云等。
指导员:救人须确保自身安全
“救人是好事,但前提是能先确保自己安全!”
参与者分为3组轮流进行急救、管理疏散中心及使用船只展开救援行动培训,率先聆听民防部队指导员讲解和介绍工作功能,之后再从中演练。
其中,指导员教导参与者如何使用划浆、绳索及救生衣等,也教导他们在船上进行救援时,使用的手势及各种需要注意的事项。
指导员说,非政府组织或任何志愿者在参与救援行动时,最重要的是和在现场政府部门拯救单位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工作进度。
互配合各司其职可避免混乱
“若大家能互相配合和各司其职,就可以商讨如何从中拯救,掌握地理位置,不会造成工作重复或混乱。如大家都一窝蜂地带着救生艇赶到灾区,就会导致水上交通受阻。”
他们说,救人是好事,但若自己的安全都受威胁,那如何救人?这不只是无法救人,也加重救援单位的负担,让情况更为恶化。
“在救人的前提下,也需拥有相关知识,包括如何操作救生艇、携带足够汽油、穿上救生衣及确定救生艇的容纳人数等。”
他们说,不同大小的救生艇有着不同的容纳人数,拯救人员不能“单枪匹马”,必须结伴进入灾区。虽然每艘船容纳、重量不同,但拯救员必须以经验容纳人数,才不会出现“超重”现象,而酿成不必要的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