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巨兽袭击全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通货膨胀梦魇成了全球各国当前的共同障碍,美国写下40年以来,最高的通膨增幅,欧元区创下历史新高,新兴发展经济体也深受高通膨之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近一年来,通膨由最早期的能源通膨,“横向发展”至商品、服务通膨,几乎市场上所接触的有价值物品及服务,皆都“有志一同”的涨价。
这波涨价风似乎未触顶,更甚的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爆发,为这场通膨巡演火上浇油。
认识通货膨胀
让我们来看看通膨这个巨兽从何而来,及定义是甚么。
ADVERTISEMENT
根据国家银行的资料,通膨率是以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来衡量,反映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上涨率。
大马CPI的主要成份,包括食品与不含酒精饮料、房屋与水电杂费、交通与其他项目。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体系内商品与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在某段时间里持续上涨。当通膨率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就相对降低,因为消费者将需花更高价格来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与服务。
在经济学上,通膨本意指货币流通数量增加,但也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市民的购买力下降。
通膨原指货币发行数量上升,而物价上涨是因需求量增加或供给量减少,两者关联为货币发行数量上升投入消费,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价上涨。
现在,人们经常直接使用“通货膨胀”一词来表示“物价持续上升”的现象。然而货币发行数量上升,不一定使物价上升,因为可能尚未投入消费,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务)生产或科技进步所抵销。
ADVERTISEMENT
而某些情况,比如说,若新发行的货币是流向生产端扩充产能,反而可能造成供过于求,物价反而会下跌,形成货币发行数量增加但物价却下跌,与常识相悖的经济现象这既是相反的通货紧缩。
物品涨价,未必代表“通膨”,只有具备“普遍”、“持续”和“显著上涨”等特征,才能称为通货膨胀。
通膨的各项导因
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通膨是由各项因素导致,其中包括:
一、需求拉动的通膨
当某个经济体的商品与服务需求超越供应时,就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膨,即需求大于供应,消费者更愿意以高价购物。
此外,经济体系内货币供应窜升也会导致通膨,因当消费者有更多钱时,就会消费更多,使得市场上的商品与服务供应应付不来剧增的需求,需要涨价来缓和,简单来说,就是“太多金钱追逐过少的商品”。
ADVERTISEMENT
二、成本推动的通膨
这类通膨通常都是原产品价格上扬,使得成本上涨,最终导致商家或厂商把成本压力转嫁消费者身上。
就如一旦油价上升时,电费与运输费也相应增加,促使供应商提高产品售价来弥补较高的生产成本。
三、汇率下跌
进口商品成本上涨,如马币贬值,导致进口商品成本扬升。
此种情况会让整体物价面对上涨压力,导致通膨上升。同样的,当马币升值,通膨就会趋缓,因以外国货币计值的进口物价将变得更经济实惠。因此,汇率波动可能影响国内通膨。
在这次全球通膨中,需求及成本推动的通膨最为显见,因疫情后,全球面对供需失衡,原产品短缺的情况,以致开放时,物品少多人要的情况出现。
至于汇率下跌,可以看到各国中行轮流升息,不仅仅是为了抑制通膨,也是为了支撑该国的货币,因有不少热钱会流出。
ADVERTISEMENT
这波全球通膨 缘何而来
全球通膨上升让各国消费者的荷包缩水,可支配收入减少,各国中行只能设法抑制通膨巨兽,部份国家更已经扬言,打击通膨将是首要任务。
事实上,有经济学家坦言,亚洲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膨恶灵,部份原因来自于美国采取的“钞能力”政策带来的连锁影响。
美国的通膨率自去年初一直不断上扬,至今年3月,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8.5%,创下自1982年以来,最高的通膨率。
高通膨的压力导致美国消费者感受到沉重的生活压力,而全球通膨的巨兽,更是从欧美来到了亚洲,在能源与粮食价格飙涨的刺激下,亚洲通膨势头已可“媲美”欧美。
那么,全球通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关键原因在于,于近3年前,发生的大流行病——冠病疫情有关。
全球遭通膨巨兽袭击,与约3年前横空出现的冠病疫情有著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ADVERTISEMENT
在疫情爆发初期,为了支撑经济,美国联储局推行强大的货币刺激政策,通俗点来说,美国在疫情期间,面临重大经济冲突时,选择了大规模举债印钞,利用美元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
这一波操作,使得美元流动性过剩,加上经济复苏预期,导致全球出现通膨,也令不少国家蒙受恶性通膨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也造成全球航运、原产品、油价飙涨,制造成本增加,产业链失衡,也导致各国通膨压力升温,而俄乌开战,加剧粮食及石油价格上升,更壮大了通膨巨兽,继续袭击各国。
不过,在经历了7个月的持续上涨后,美国4月通膨放缓至8.3%,反映了俄军入侵乌克兰带动的能源价格涨势稍微退烧。
美国激进升息 未必压下通膨
为压制通膨,美国联储局今年已经两度升息,在5月时,更是一次性升息50个基点,为2000年来首见,而且,联储局也暗示了将激进升息。
尽管联储局暗示升息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但通膨太高,因此必须下猛药让其回落。
ADVERTISEMENT
联储局希望透过升息,推高借贷成本,并让资产负债表缩减的组合能够带来预期外的效果,避免经济衰退和抑制通膨。
该局披露,若物价出现放缓趋势,升息步伐可能减速,以达到不对经济造成太大影响的中性利率。
联储局也由6月起将缩减疫情期间,因大举购债而导致激增至9兆美元的资产负债表。
尽管如此联储局致力稳定物价,并预料持续升息有助压抑消费需求,惟俄乌战争、中国封城导致供应链乱象的情况,仍然是不可控的因素,随时加剧通膨,导致升息预期效应被抵销。
此外,美国劳动市场吃紧,推高薪酬,民众消费未因物价而明显降温的举动,可能导致厂商将劳动成本转嫁消费者,因此想要拉低通膨的目标无法在短期内见效。
亚洲面临能源粮食双重压力
亚洲各国面对能源与粮食价格上升的压力,有分析员指出,虽然亚洲是粮食净出口国,但粮食价格依旧是亚洲中行面临通膨的风险之一,另一个风险源于中国动态清零政策,对物流运输和供应链带来了影响。
ADVERTISEMENT
亚洲各国在近期,都面对了通膨上升的压力,涨幅甚至超出了预期,且从制造成本升势观察,通膨似乎仍未到达最糟糕的情况。
大马3月消费价格指数(CPI)成长2.2%,然而食品仍然上涨4%,写下自2017年12月的5年新高,而3月生产价格指数(PPI)受高昂原产品价格推动,首次录得双位数增长,从2月的9.7%升至11.6%。
国家银行在一项报告预计今年整体通膨率将介于2.2%至3.2%之间,表示,大马通膨受全球大宗产品价格走扬影响,主要源自于俄乌军事冲突、长期的供应中断和国内价格管理政策措施影响。
日本3月P P I升幅超出预估,接近40年来最高,企业在难以吸收成本压力的情况下,物价将持续走高;3月的核心CPI升0.8%,是逾两年最大升幅,这也是一项通膨低迷的日本连续7个月上扬。
中国4月P P I录得8%的升幅,尽管涨幅比上个月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市场预期。
有经济学家直言,PP I和CPI差距拉大,代表还有大量上涨压力,当商家转嫁成本压力时,物价将持续攀升。
ADVERTISEMENT
亚洲发展银行也在早前指出,原产品价格上扬,将导致发展中的亚洲国家的通膨率上升1个百分点至3.7%,尽管比欧美情况好,但已有足够理由改变中行政策方向,并将吓跑一些投资者。
在通膨巨兽从欧美国家逐渐入侵至亚洲国家,物价一天比一天贵后,全球各国不约而同的将打败通膨巨兽作为首要任务。
印度中行就表示,要把打击通膨放在经济成长之前,可见十多亿人口的印度对能源及粮食价格上扬特别有感觉。
大马加入升息潮 利率升至2%
全球通膨同步上升,亚洲各国中行会否跟随发展国家的脚步,采取收紧货币政策引起市场关注,有经济学家相信在经历通膨上升“巡演”的情况后,接下来升息“巡演”将陆续出现。
不过,也有人认为新兴亚洲经济体中行可展现耐心,聚焦需求复苏,不太可能急著跟随升息脚步。
大马国家银行于5月11日,意外宣布升息25基点,至2%;这是国行连续10次按兵不动后,首次宣布调高隔夜政策利率(OPR)。
ADVERTISEMENT
国家银行指出,随国内经济增长保持稳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开始缩减货币宽松程度,并表示将以节制和渐进的方式进行,确保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并在物价趋稳之下,支持经济稳步成长。
经济学家也指出,今年下半年,潜在面对两次升息的可能性。
纽西兰中行也于4月13日,宣布升息0.5%,是22年来最大幅度升息,显示央行担心通膨失控。
纽西兰通膨蹿升至32年新高,使得纽西兰中行连4次政策会议宣布升息,从去年10月至今,已升息125个基点。
经济学家推测,亚洲各国中行升息相信不仅仅是为了打压通膨,也想要借此支撑本国货币,以应付资金外流情况。
联储局采取升息的紧缩动作,预期将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利,因美元与美国公债回酬率会同步上扬,很可能引发资金撤离亚洲。
ADVERTISEMENT
澳纽银行集团(ANZ)统计,新兴亚洲经济体在今年3月,共净流出223亿美元,是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卖压。
【结语】
通膨上升是经济复苏时,最常出现的情况之一,因所有涉及的单位都必须保持购买力,因此才会出现骨牌效应般的涨价潮。
减缓通膨上升是各国中行所需关注且必须抑制的,而加息无疑是选择之一,但这带来经济衰退的隐忧,对好不容易踏上复苏轨道的中行,加息与抑制通膨上升,孰轻孰重,必须拿捏得宜。
通膨上升,伤害了消费者的钱包,使得“钱大不中留”的情况出现,下期,就来谈谈,通膨上升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