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统法庭帮力推全国大选,假借民意企图打翻身战,其欲望未必符合普遍民意的期待,贸然解散国会进行大选可能弄巧成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第十五届全国大选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首相依斯迈沙比利不断在巫统党意和国盟、希盟之间拉扯,此种左右逢源的权力关系看似舒适,实质上却是一颗计时炸弹,事到如今,依斯迈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触动我国政坛的安稳,例如祖莱达原产业部长职的去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不管国会是否会在短期内解散,按照目前各个政党的选举部署和动态,选举的结果似乎大致可预见。
大部分论者认为国阵会是来临大选的大赢家,马六甲、柔佛两场州选的纪录更支持这项论述,相比起其他政党和联盟,国阵的步调也是相对稳定且一致,又因为把持联邦和数个州政权,掌握大部分的政治资源,一些民调也指出年轻选民比较倾向国阵,于是推论国阵是大赢家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但是,这种论调有一些瑕疵之处。第一,就如笔者多次强调的,甲柔属于州级选举,选民投票取向、竞选论述和议题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政治领袖的贪腐问题在州选未能发酵,但这项议题不代表在国会层级乏力。
ADVERTISEMENT
第二点,在马六甲和柔佛两场州选中,国盟同时掌握否定国阵和希盟两大主要朝野阵营的选票,国盟的得票率位居第二,也就是说,不满现状的选民远高于对国阵的支持票,国盟、希盟之间游离的选民,绝对不是国阵的潜在票源,于是,争取最多国阵否决票成为希盟和国盟扩大战果的关键,而这些选票足以盖过国阵(特别是巫统)目前掌握的政治优势。
关于民调的部分,年轻选民对国阵的好感度较高,然而,这不代表完全认同国阵,因为受访者可能是接纳国阵的治理模式,肯定国阵执政底下的稳定氛围,惟这不代表全盘接受国阵兜售的所有事物,况且民众的“偏好”(prefer)不能完全理解成“支持”(support),此乃民调分析中的大忌之一,因为前者纯粹只是一种态度的表达,不涉及任何实际的抉择。
而且,“大马一家”不完全是国阵主导的政府,更确切地说依斯迈领导的是朝野阵营相互妥协的联合政府,依靠跟希盟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国盟的有条件相挺,但是国内所有民调在测试政党偏好的时候,仅开放国阵、希盟、国盟、砂盟、MUDA、民兴党和斗士党的选项,因此,民调产生出来的结果自然存在诠释上的漏洞。
除此以外,近期的时事动态对依斯迈政府及其国阵同伙特别不友善,国内通货膨胀、民生物资短缺、令吉疯狂贬值,政府在推动体制改革相关的法案中,步伐极为缓慢,像是原定3月拍板的反跳槽法拖到7月底才向国会呈案,有的甚至没有下文,例如,限制首相届期和政治献金法,这些不良纪录会拉低民众对现任政府的信心与评价。
对此,提呈2023财政预算案之后举办大选为国阵比较明智的做法。巫统法庭帮力推全国大选,假借民意企图打翻身战,其欲望未必符合普遍民意的期待,贸然解散国会进行大选可能弄巧成拙。
巫统内部的派系问题依然不见和解的端倪,法庭帮和部长帮仍存在分歧,巫统与伊斯兰党之间的分合关系尚处于暧昧不清之境,整体政治格局不明朗,此种局面对依赖地方桩脚跑选区的巫统很是不利,毕竟缺乏明确的讯息,基层是很难游走选区,传达政党的旨意,向支持者分辨谁是敌、谁是友。
ADVERTISEMENT
据此,大部分论者断言国阵必胜是奠基在马六甲、柔佛州选的表现,以及当前民调结果和其他未被验证的假定之上,我们不可以根据当前掌握的资讯,去对未来政治发展下充满绝对意味的结论,否则将重演2018年第十四届大选前舆论一面倒向纳吉,结果则是希盟胜选的失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