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10/07/2022

邊緣評論

安焕然教授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邊緣評論

安焕然教授

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安焕然教授.华人民俗研究的温度、深度和宽度

安焕然教授

若是缺乏同理心和跨文化的田野调查,对检视不同地方的民俗和民间信仰,理论看似宏大,实则隔靴搔痒,未能把握在地的历史情境。

ADVERTISEMENT

7月2日和3日举办的,主办方特辟一场由张集强和杜忠全讲述的“纪念陈耀威先生专场”,还真是泪奔了。想你呀,耀威。我们的成大学长。陈耀威是留台的,有“台湾经验”,但他的终极关怀是在回国后脚下的马来西亚。台湾对“台马”的研究和书写,多偏向对“北漂台湾”的“留台”这一块(特别是“在台”的马华文学)。但其实留学台湾的“大马人”有更多是“回来”(马来西亚)的。尤其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受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运动浪潮的感染,我们是很坚定要“回来”(马来西亚)的。感谢台湾那个年代的冲击和借鉴。这一块,陈耀威是典范,而关于“回来”马来西亚本土实践一生的人与事,也应是“台马”研究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和书写领域。

本次研讨会论文发表,仍是以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和人类学为主。可能是联办单位的关系(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和台湾淡江历史系联办),主题更是集中在“台马”民俗研究和两者的比较及跨域探讨。惟像这样的跨域研究,若缺乏在地历史情境的把握,即使使用再多的专业术语或创造术语,都很难放诸四海皆准。若是缺乏同理心和跨文化的田野调查,对检视不同地方的民俗和民间信仰,理论看似宏大,实则隔靴搔痒,未能把握在地的历史情境。

这次的研讨会,我比较欣赏台湾林美容的主题演讲。她以妈祖信仰和观音信仰,点出华人民间信仰和民间佛教研究之间很有意思的对比。例如她说妈祖信仰是汉人传统父系社会认知体系和视野下对女性力量的肯定(惟我以为应是对“母性”的肯定更为贴切)。相对于此,而观音菩萨在印度本可男可女,可是在汉人社会佛教本土化后,却成了救苦救难的女性形象。这是观音妈代表观音被汉人社会本土化的结果(佛教中性的菩萨到女性的观音妈或佛祖妈)。观音妈对祖灵和阴灵的济度作用是母性慈悲力量的显化。这是探讨汉人传统社会和传统思维很有意思的讯息。

身为人类学家,林美容的学术观察很是谨慎。她就讲她台湾田野调查的这一区块,而她缺乏田调经验的马来西亚,既然不熟悉,基本亦很自觉地不去贸然碰触和轻率发言论断。倒是在其他学者发表大马华人民俗研究论文时,她在留言区像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孩积极发问,尝试想了解些什么似的,很是可爱。这是我佩服(真正的)人类学学者的地方。

搞民俗研究,田野调查很重要。在这方面,就本届论文发表者来说,个人以为反倒是中国大陆年轻学者到来马来西亚做田调,有后来居上之势。其中,原是潮州,现在山东大学人类学系任职的林绮纯,就仙法师公与地方感的营造,来谈马来西亚潮州籍渔民的民间信仰,她在马来西亚和中国潮州都做了很不错的田野调查工作。相较于此,台湾从事东南亚华人研究的,大抵已是步入“中年”之辈。而马来西亚本地学者做田调虽有其“知己知彼”跨国越界的优势,但若就论文之选题来说,在扎实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回应上的问题意识方面,还需要加强。说实在话,若就民俗研究来说,大马本地中文研究有很明显的格局。一是多由中文系师生从事,有其专业方法上不够全面的格局,这一点我是认同陈耀泉老师最近在脸书的看法,指出本地中文学界所存在格局问题。另一点还在民俗研究若仅停留在“学院以外”的“民间采集”,在学术研究上也是局限。毕竟民俗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观察”的“铺述”而已,还需要把握专业术科的理论基础,田野调查和理论基础同样重要。

此外,就田野调查而言,本次研讨会不少论文发表者对其在地的田调做得还不错,但缺乏横向与纵向寻根的交差田野经验。既做了大马或台湾的田调,总以为自己是“礼失求诸野”之“野”,又或以为自己的“在地化”很“独特”,但很多时候却是缺乏中国大陆田野调查经验的参照和串联的“自鸣得意”。这不是什么“去中国”或“大中华”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低头进村找庙,陷于其中的见树不见林的认知格局问题。希望我们的华人民俗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能更加全面,视界要宽大一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