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效应”只能短暂提升投资者对大马的信心,但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他们更注重的是大马日后的经济方针。
今年,马币严重贬值,从一美元兑换4.2令吉一度下滑至4.75左右。马币贬值主因是美国加息,外资撤出亚洲,回流美国。
ADVERTISEMENT
其他原因,包括疫情打击了国家经济;大马举行全国大选,政局有变,投资者保持观望态度。马币受了多重打击,币值向下走。
近期马币开始了它的翻身之仗。随着疫情放缓,大马的抗疫政策逐步放宽,四月份重开边境,大马经济强势回弹。
国家经济在第二季度暴增近9%,第三季度破14%,即使与疫情前相比,这些数目比年增长高出不止一倍。经济正式步入复苏阶段,它成为了马币翻身仗的第一个武器。
在翻身仗中,马币最大的敌人是“美国加息”,美方加息是为了抗通胀。随着疫情阻断了供应链,俄乌战让油价暴涨,美国通胀随之飙升,创过去几十年来的高点。
好消息是,通胀已处于下滑的趋势。消费者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测量一篮子的物价走势,是人们最熟悉的通胀指标。CPI在六月份破9%后,在往后的5个月持续下滑。到了十一月份,它回落至低于8%的水平。
再看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这一个指数以前叫批发价指数(WPI,Wholesale Price Index),它的算法以物品的批发价为主。对于观察通胀,PCE是美国央行最关注的指标之一。十月份的PCE年增率为5%,比九月份低了0.2%,也低于预期。
生产价格指数 (PPI,Producer Price Index)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十月份的PPI为8%,低于以往,也低于预期。随着通胀问题放缓,美国央行表示考虑放慢加息脚步。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如澳洲、加拿大等也加入了“放慢加息脚步”的行列。对于加息的说法,欧洲与英国从强硬的“鹰派”转向温和的“鸽派”。纵使各国未到停止加息的地步,但加息脚步放缓意味着马币贬值压力下降,这给了马币喘息的空间。
政治方面,大选落幕,新政府上台,投资者结束了观望态度。外资涌入股市,投资者对马币的需求上升,这为马币币值提供了支撑。随着各种对马币不利的因素一一缓解,马币开始收复失地,美元节节败退,美元兑换马币从高点下跌至4.39。
对于马币回弹,有人归功于“安华效应”。从环球经济角度看,美元对比一篮子货币从十一月份开始贬值,以DXY指数为准,它从11月8日的110下降至105左右。同期,马币则从4.7下跌至4.4的水平。由此可见,美国的“放缓加息步伐”比“安华效应”对马币的帮助更明显。
若要把马币回弹与新首相挂钩,笔者认为应从悬峙国会的角度看。随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的成立,悬峙国会的结束,投资者重回大马,这可以说是新首相的功劳,也是国家元首的功劳。
在过去15年来,大马股市一直徘徊在1400-1800点之间,纵使股市近日有所提升,它仍未回到2008年的高点!马币方面,在过去50年间,它兑美元长期下滑。从股市停滞不前,马币的长期贬值,以至国家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它们都反映大马经济可能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长期而言,马币能否走强,还要看经济结构能否改善。
在新内阁里,首相兼任财政部长,这违反了经济与政治分割的原则。首相给出的理由是,一方面他身兼两职可以为政府省钱,另一方面,希望此举可提升投资者对大马的信心。
笔者认为,相比于“安华效应”,投资者更看重“安华经济学”。“安华效应”只能短暂提升投资者对大马的信心,但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他们更注重的是大马日后的经济方针。身为90年代,得到国际认可的杰出财长,再度任财长的安华是否宝刀未老,这不仅受大马人关注,国际社会也拭目以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