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05/03/2023

安华

财政预算案

华教

民粹

邊緣評論

安焕然教授

昌明大马

安焕然教授.安华财案与华人华教

安焕然教授

“马华”之路,今后要什么走,也该是大家需要重新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但你要搞串联、讲说要对话,前提是“马华”是否有自家的主体性?

ADVERTISEMENT

虽然没有太多振兴经济的新方略,政府提供援助依然是重点,然而辅助的方式和援助方向却有了不同的思维导向。例如对中小企业的辅助,是要你达到某些要求(如绿色环保等)才有可能获得辅助。而对土著之援助当然还存在,却已不是焦点。这是安华政府颇有政治远见的地方,但也必然会面对土权至上者的责难和挑拨,可以预料敌对阵营会指说安华是推崇左翼的阶级斗争,甚至扣以安华是服膺马克思和共产党理论的帽子。毕竟大马的主流政治用来攻击政敌的,不外乎种族(是否捍卫马来主权)、宗教(捍卫伊斯兰)和杜绝共产主义的滋长。仅靠这三招,就图以教化或煽动主流政治的情绪,巩固其基本的票源及轻易操弄政治课题。独立数十年来,没有多少人敢以正面回应或挑战以上这三张政治令符。

然而,这次的安华财案并没有陷入特地去讨好一直以来以种族为诉求而民粹派钱的游戏之中。其增税和减税,着眼点摆在阶级而非突显种族。这是一次很勇敢的举措,从某种(“烈火莫熄”企图改变大马政治生态)的“ ”视角来看,实是“好”的现象。接下来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公正合理的执行力上。

安华财案不仅仅是一份属于“经济”的财政预算案,还牵引出国家发展的思维导向问题。它也是政治导向、文化思维的宏观议题。但若由此看“华人课题”,如同上述,华人华社的诉求今后恐怕也很难再从“民族权益”上考量,而必须回到左翼论述的基本点:阶级问题中去寻求解决途径和进行合理的诉求。毕竟,“华人”不代表正直和正义,也不应标签化为“全是受打压的一群”。因为这里面真正存在的阶级问题,常常是被种族议题所掩盖。

从阶级而不从种族看问题,这一思维导向似乎也意味着那些“马华”的,包括马华文学、马华文化乃至标榜“民族教育”的“”,也很难在新的大马政局里作为团结华社集体身分认同及权益诉求的符码。这不是更好或更坏的问题,毕竟“马华”和“华教”的政治资源和认同效应这些年来已被政客消费(如统考课题)得七七八八,已没有什么可以争取民心和谈判的筹码。而政坛上的马华公会也就更没有了其“代表马华”的政治舞台。随之行动党的“全民化”转型(淡化其“华人政党”的刻板形象)也变得更为“正当”和必要。

简言之,不管是不是“借”富济贫的财案,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眼前:那些“马华”的和“华教”的象征意义和权益诉求,其效应已越来越不受国人和政客的在乎。“民族教育”或“华人权益”这种传统思维导向的诉求,其道路还真的越来越难走。能走的路也越来越窄小,甚至走没有路。

“华人”或“华教”的议题需要在讲求多元的“全民”和争取公平公正的“阶级”议题中, 寻求“昌明大马”的解决途径和进行全民“弱势阶级”的串联与诉求。

此外,感觉近几年下来,马华文学和马华文化的“受众”和民间赞助已不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热络了。70年代末掀起“华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热潮至今已很明显在意识消散。随老一辈的赞助者一个接一个过世之后,强调“马华”的文学和文化的支持率及认同感已大为减弱,似乎越来越不能代表“马华”。

马华文学和马华文化的发展处境,是不是也和马华公会的困境相似呢?文学的和文化的“马华”还能有怎样的对话空间和议题?还有存在及强调的意义吗?为了什么还去强调其所以“马华”?大马华教之路何去何从?是要继续仅在“民族教育”和“华人权益”的身分认同思维中纠缠执着?还是要像台湾语境下重复操弄早已用得泛滥了的“离散”情怀?抑或直觉或不自觉深陷大中华圈网络大外宣以感染五千年伟大传统的风华,局限于单向“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论述中寻找自我陶醉的慰藉?还是在本土和全球的“绿色海啸”中惶恐得连跨文化的心也没有了?

“马华”之路,今后要什么走,也该是大家需要重新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但你要搞串联、讲说要对话,前提是“马华”是否有自家的主体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