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马华真的完全没有参选,对很多基层党员,包括州主席和区会主席来说肯定不是滋味。
即将来临的6州选举,即吉打、吉兰丹、登嘉楼、槟城、雪兰莪和森美兰州选,朝野两大联盟的议席分配及竞选策略,备受关注。
ADVERTISEMENT
2月6日,首相安华在公正党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坊间流传希盟仅获19%马来选民支持的说法是错的,尽管丹州和登州的票数相对较少,但事实上希盟在马来票方面的整体支持率为31%。
安华是援引公正党研究小组展开的一份调查报告,得出上述结论,不过却没有进一步解释,他们是以什么基础和数据,分析各党在第15届大选的支持率。
对于这份调查报告的研究依据,公正党总秘书赛夫丁近日莅访星洲日报总社,在与本报高层交流时做出解释。原来,他们是根据选委会提供的投票渠道,推算出希盟整体获得31%的马来选民支持。
不是跟着选区,也并非跟着投票区,而是投票渠道(saluran)的投选结果。团结政府也将会使用这项精细的数据,作为州选议席谈判的基础。
从以往的决定因素来看,联盟各党在谈判议席分配时,多以原任议席和胜选几率为主,即由原本胜选的政党上阵;若是败选议席,就以表现第二好的政党为优先。除非盟党自己提出献议,否则其他党不会越界,要求竞逐盟党原本胜选的议席。
如今,团结政府的议席谈判,多了一项附加因素,即希盟和国阵在第15届大选的“微观成绩”。这里的微观成绩,指的就是投票渠道的投选结果,以及选票转移(votes transferability)的可能性。
曾是吉打鲁乃公正党州议员的赛夫丁,以这个州议席为例,虽然希盟在巴东色海国席败选,不过鲁乃的投票渠道,国盟仅领先希盟600票。团结政府就会以此为依据,分析国阵在鲁乃的选票,是否能够转移到希盟,或者希盟选票是否会转移给国阵,来决定由谁上阵。
团结政府领导理事会将于3月19日召开会议,数个小组委员会,包括议席谈判小组,都必须在这个日期前完成他们的报告。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在得票率和人头方面都没有优势的马华,势必难以争取到上阵州席。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在马华74周年党庆中就坦承,该党在6个州属完全没有任何现任州议员,2008年大选至今在大部分选举亦是输多赢少,可以说几乎没有筹码,谈判注定吃力不讨好。
如果马华真的完全没有参选,对很多基层党员,包括州主席和区会主席来说肯定不是滋味。然而政治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原有的决定因素(原任议席),还是附加因素(选票转移),马华都没有具备相关条件。
因此,魏家祥总结,马华在接下来6场州选中,最有可能出现3种场景:不顾一切以马华旗帜上阵、争取在少数的议席上阵、只为盟党助选不上阵。在没有筹码的情况下,最后一个场景,也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这时候,曾竞选马青总团长的前马华党员吴杰民,加入国盟土团党非巫裔臂膀组织,并以雪州臂膀主席身分参与雪州选举。据悉,国盟正大力号召马华地方领袖到非巫裔选区上阵,若马华没有争取到在州选上阵,而国盟又向马华区会抛出橄榄枝,难免会引起各种猜想。
在种族选票两极化的政治环境,加上伊党是票房毒药,大多数华裔都倾向支持希盟,因此马华地方领袖加入国盟看似只会“大输特输”。不过,这个不支持人数也已到达高峰,不会再增加,若国盟能针对性赢取部分华裔支持,加上巫裔选票,国盟在华人选区不算是毫无实力。
国盟主席慕尤丁近日因贪污罪名被控,国盟内部表示一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鉴于司法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他们认为影响不大,反而士气更加高昂。
国盟伸出的橄榄枝,对马华地方领袖的诱惑有多大,或许要看3月19日的州选议席谈判结果,还有是否能够忍受零议席和零官职的寂寞。由最低处开始慢慢爬上去,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马华的斗争路线,是最适合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方程式,无一不考验马华党员的意志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