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教育部计划把强制教育扩大到中学教育的决定普遍上受到民众欢迎,因为在这科技数字时代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和沟通能力是基本的求生技能。有一些受访者也表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就业,乃是培养思维和品格。
世俗教育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会学生掌握认知技能,以及社会生活技能这两个核心观念。因此,实用主义教育衍生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把教学和学习进度量化,以衡量教育的成果。
然而,在这高度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中,很多平庸或特殊的学生会在这过程中被排挤和无情地被淘汰。笔者感同身受,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这套教育系统中被淘汰的其中一人。若不是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想尽办法让我继续升学,笔者也不可能有机会在中学毕业后继续升学直到完成博士学位。
一个包容性的教育体系应该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支持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并给予机会发展。
故此,笔者不认为强制中学教育可以解决辍学的问题,因为罐头式的教育缺乏包容性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大马的教育除了需要与时俱进外,如从2020年起日本的小学生将强制学习编码;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应该“非殖民化”(Decolonising education)。
简单来说,非殖民化教育涉及检查目前课程的局限性和偏见、初始教师教育和培训中的疏漏;并探讨殖民主义的政治和社会遗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教育政策。
大马的教育理念还是被西方的实用主义牵着鼻子走,也被宗教和种族主义影响。
故此,课程去殖民化是重新连接与重新排序被隐藏或边缘化了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如我国的人文历史教育需要去殖民化。
根据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在去殖民化课程宣言中提出为学生和教学人员创造空间和资源进行对话,探讨如何想象及设计包含所有文化和知识系统的课程,并思考所学的内容以及它如何塑造世界。
教育部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我国的多样化、更包容和尊重不同的声音与思想。
此外,政府应该确保学生拥有自由和公开辩论的权利;因为自由是创新的泉源。倘若我国的教育可以从小就培养学生有好奇心地去探索新事物,并且鼓励孩子有自信的发表看法,笔者相信我国跻身为具创新影响力的国家便指日可待。
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每一天都是学习的机会,即便是出门散步也是学习的机会;英国的父母不会催赶孩子,他们会很有耐心的给孩子时间和陪他们去探索与学习新事物。所以,英国的小孩会常常把“why”挂在嘴边;他们透过发问去探索并对学习产生兴趣。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许多学者和音乐家都是在他们父母的熏陶下而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的,所以父母的身教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典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