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势力越抬头,台湾的外交工作就越吃力。当然,这也与中国经贸势力崛起息息相关。
有人问我,为什么台湾的政论节目这么多,政治人物可以任由“媒体名嘴”在节目上口诛笔伐?不为什么,因为政论节目是台湾民众宣泄情绪的出口,想当政治人物就必须随时有被“K”的心理准备;媒体名嘴越危言耸听,节目就有越高的收视率,如此这般形成似是而非“棒打老虎鸡吃虫”的循环。
ADVERTISEMENT
就我们外人看,台湾新闻自由真是过了头。去年5月无国界记者组织公布2022年全球180个国家新闻自由指数排行榜,台湾排名世界第38,亚洲第一,但这个第一“来得太不容易”,爽了吃瓜群众,却不知道牺牲多少政治人物的清誉,因为“新闻自由=可以随意骂政府”!
相对中国排名175,全球倒数第六,中国人会觉得新闻自由受钳制?也不一定,只要没比较,就会习惯,习惯就好了。
比方说,曾经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国家不丹,2018年“国民幸福指数”(GHP)排名已经掉到97,后来干脆不比了。不丹人变的不快乐的原因,是资讯流通让他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色彩缤纷。外面世界有电视、有电话、有水有电,不必住土房子、不必守着一亩三分地,更不必走5公里山路去上学,未来还有盼头。
只要封锁讯息,断绝外界资讯,就会活成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世界了!
台湾的外交很艰辛
只要在台湾住过一些时日,就能深刻体会台湾外交处境艰难。自称“中华民国”?对岸说不行,即使已经存在112年还未灭亡,理论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还是对等的,我们一般凡夫俗子也搞不懂这情况与“南北韩”有什么不同?但“获准”使用的名字只有“中国台湾”或台湾地区。
“中华民国”既然不受对岸待见,新一代台湾人近30年来也就逐渐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干脆当“台湾人”,所以台独势力兴起。过去6次的总统大选,台独旗帜鲜明的民进党赢了4届。
台独兴起,好像各方都有责任。这如同拍皮球,拍得越用力,反弹越高,最后大家都搆不着球了。
“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应该是时下最完美的解释;台海两方不必急着处理统独议题,交由时间去解决。在这一方面,国民党选择不必“急统”,少谈两岸归属的敏感问题;民进党情况比较复杂,早在1991年将“台独”列入党纲后,就先走了一批人。留下来的政治人物想在党内出头,就必须“剑走偏锋”的把台独当成个人政治筹码。
台独势力越抬头,台湾的外交工作就越吃力。当然,这也与中国经贸势力崛起息息相关。
30年前,台湾的正式邦交国大概有30个。马英九任总统期间,只断交一个甘比亚。到了蔡英文期间,外交工作更显艰难;2016年12月蔡英文只打了个电话贺特朗普当选总统,3个星期后就被圣多美普林西比断交;2018年从5月1日到8月21日先后被多明尼加、布吉纳法索、萨尔瓦多断交。2021年11月18日,台湾驻立陶宛代表处挂牌成立,根据经验,中国一定会有动作,果然,12月9日台湾与尼加拉瓜断交。
蔡英文总统期间,中国对台湾的外交战略是“急迫盯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找一个台湾邦交国下手。这一次,蔡英文才决定过境美国纽约与洛杉矶,访问中美洲友邦危地马和贝里斯,结果还没出行,3月26日洪都拉斯就宣布与台湾断交,至此,台湾邦交国只剩13个。
蔡英文“访美”、马英九访中,各领风骚?
蔡英文的“过境外交”表面上因小失大,因为专机尚未起飞就先丢了洪都拉斯;但事实上丢了也好,丢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的国家,就算了;自己帮不上,就让中国去协助这个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吧!
之后,蔡英文停留洛杉矶与纽约期间如果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面,照中国大陆国台办的说法:“必定采取坚决回击。”理由是,这又是一起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损害中国领土完整,同时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行为。这顶帽子挺大的,万一麦卡锡主动登门拜访,只是聊聊台湾美食、聊聊台湾的温馨人情味呢?
白宫国安会发言人柯比表示,蔡英文过境美国并非官式访问,所以不会安排官员会面。但这不表示能够阻止蔡英文与有私交的参众议员见面。
见了麦卡锡,中国很可能比照去年8月佩洛西访台后,举行的围岛军演;见不到麦卡锡或其他重量级人物,访问就不会横生枝节,就不会重演“台海危机”或邦交国断交的骨牌效应,就如蔡英文所言:“外来压力不会阻止台湾走向世界”。
再说,习近平访普汀,不是签了中俄联合声明?其中还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既然能协调甲乙丙丁各国和谈,对台湾就别舞枪弄棒了!
马英九私访中国与蔡英文访美,两者没有关系,他只是回老乡湖南敬宗祭祖。他说,这一天等了36年。台湾是在1987年11月开放两岸探亲,当时他身有官职,只能等,一等36年;从37岁的五陵少年等到73岁的两鬓斑白!这是两岸分治的悲哀与离愁。
马英九在中国大陆是受欢迎的。他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留下“历史绝不可遗忘”的字句,更呼吁海峡两岸避战谋和,一旦发生战争,遗憾是无法弥补的,真是句句诤言!
马英九已经卸任台湾总统大位7年有余,蔡英文明年初也将告别台湾政治舞台,再过10年20年,大概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一旦舞台的灯光熄了,只能谢幕下台,人走就茶凉。
所以“不必计较名利得失,在对的时代做对的事,以百姓福祉为依归”,这应该是全球政治人物应有的共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