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7:00am 08/06/2023

书展

龙应台

龙应台演讲集

书展

龙应台

龙应台演讲集

龙应台: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

文:欧银钏(本报驻台湾特派员)

“怎么可能不去怀念的马来西亚?”作家于6月9日、10日在吉隆坡演讲,与大马读者相互倾听。

ADVERTISEMENT

文:欧银钏(本报驻台湾特派员)

“怎么可能不去怀念的马来西亚……。”近日,作家龙应台连续在脸书写道。

龙应台以《野火集》、《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作品,在华人圈拥有盛名,出版散文、文化评论、纪实文学等作品近40种。2012年-2014年为台湾首任文化部长。2015年为香港大学“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7年为照顾母亲移居台湾屏东潮州镇,开始乡居,行走于凤梨田、香蕉园、大山大海之间,与果农、渔民、猎人、原住民为伍。2021年与母亲移居台东都兰山中,开始在太平洋畔生活。

2020年龙应台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大武山下》,展现生命和土地的相互因缘见证。2022年出版首部图文创作《走路──独处的实践》,收录18幅亲手电脑绘图,40则自然思索,呈现她年届70的生活观察。

龙应台多次来马来西亚演讲,她对马来西亚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在她即将到吉隆坡演讲前,5月16日,台北的时报出版公司出版《龙应台演讲集》,分为上、下两册,包括《沙漠玫瑰,怎么开花》和《因为残酷,所以倾听》。内容包括有关人文素养、文学价值、公民教育与未来世代等议题。

演讲,是灯光下济济一堂“真诚恻怛”的相互倾听

对于出版演讲集,龙应台表示:“我其实害怕演讲,因为每一次的演讲,为了不辜负那亲身来听讲的人,都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准备。而且,通常一个题目只讲一次,不重复。如果时间就是金钱的话,那么演讲比文章可能成本更高,不敢多做。”

“而且,任何前台的灯光亮起,都有台后的孤僻症发作。在担任公务员的高压时期,有一次演讲,大厅已经千人坐满,部长坐车开到后台入口处停下来,推开车门就要直接上台了,我跟司机说,等一下,让我先哭一分钟。”

写作40年来,龙应台第一次出演讲集。“花了好大功夫重新阅读,一一检视,舍弃了百分之八十,留下的文字进入这两集,是我觉得,在时光的凶狠淘洗之后,意义非但不减少,反而更‘惊悚’的几篇。”

龙应台说:演讲,其实就是灯光下济济一堂“真诚恻怛”的相互倾听。

2016年,她在TVBS看板人物节目,接受主持人方念华访问时,曾经提到第一次的大马演讲行。“早年,我第一次去马来西亚演讲,接触到当地华人的时候,你跟他双眼对双眼,知道他的历史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在大山大海大河的生活,大丛林里的生活,给了他什么样的元气,充沛的能量,可以写出你完全写不出来的小说。所以,给我的震撼非常大。”

龙应台于2017年搬离台北,到屏东大武山脚乡居,陪伴母亲。“2017年8月1日,在倾盆大雨下,我带着两只小猫与爱书,一路开车南下屏东潮州,展开了我的乡村生活。”2020年7月21日出版《大武山下》,她在扉页写下:“献给滋养我的土地,献给在土地上弯腰流汗的人。”

时报出版表示,龙应台以孩童似无止境的好奇、田野调查者追根究柢的执着,辅以文学家时而空灵婉转、时而深沉大气的文字,刻画出大武山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轻和重、痛和快

《大武山下》书里,龙应台以一名自觉身心“脱臼”的不知名作家为主要角色展开叙事,回到阔别50年的乡间,与一名生命停格在14岁的失踪少女相遇。时报出版表示,这段光影交织的魔幻旅程,让生命和土地、植物、动物、历史,相互因缘见证。一桩尘封的谋杀案,把遗憾和思念、拥抱和舍下,层层打开,像打开一条密密折叠、藏着香气的手帕。

龙应台指出:“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唯一真实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对号入座。只是下回走进任何一个乡间小镇,你知道,马路上走着的、市场里蹲着的、田里头跪着的,斗笠和包头布蒙着的,皮肤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轻和重、痛和快,情感负荷的低回和动荡。”

谈到为何要写小说?龙应台表示,任何一位认真的创作者,在她这个年龄跟人生阶段,就像认真的登山者一样,不会去在乎鞋子好不好看,不会去思考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自问有没有超过前面登过的山,有没有走得更远,有没有发现新的风景。要跟自己的过去比。写小说是希望永远发现新风景。

2020年8月22日她在屏东演艺厅举办的“与龙应台面对面”新书读者见面会,座无虚席。龙应台说,这就是一本屏东之书,除了希望台湾人对屏东不应只知道垦丁,对“屏东”只是个模糊概念,过门而不入外,也希望在大武山下长大的屏东孩子更深入认识自己的土地。

在高雄的见面会,龙应台指出:“因为准备这场,我才发现说其实我从出生到前面20年,彻彻底底地就是一个高雄人。我小时候成长的贫穷跟困顿,现在回头去想,反而是因为贫穷跟困顿,所以让我可以离泥土非常近,然后变成我后来非常重要的营养。”

2020年7月20日,龙应台在脸书写道:《大武山下》,读者来信说,小说里有近乎200种植物。他们还在阅读、爬梳、计算。“植物是真正的原住民、生命的母亲,仍旧沉默地在我们身旁,只是我们欠她每日的深情凝望。”7月24日,她接续在脸书写道:“人生中的一个早晨,从树的念头开始,不错的。”透过植物,她和读者分享心灵的思索。

龙应台,一个从纽约到苏黎世、从香港到台北到吉隆坡,全世界走遍了的人,在脸书上,在新书里,和读者分享乌龟、白鹅、公鸡、家猫、栀子花、白鹤芋、闭花八粉兰……

世界各地的读者从她的脸书,感受到作家在乡间土地的生活。

中华文化教育里,从未教你如何独处

出版《大武山下》时,龙应台的涂鸦笔记,即令读者惊艳不已。接续,去年2月出版首部图文创作《走路──独处的实践》,提出30个实践独处的方式,并附有18幅以平板电脑绘制的插画。

龙应台说:“走路,就不会是觥筹交错的时候。走路,就不会是把心分给他人的时候。走路,就不会是挂在网上、陷入其中的时候。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体和我的‘自己’单独有约。走路是独处的实践。”

“我最喜欢的走路是在整片田野之中,没有任何阻碍的,田野上一下子是油菜花田,或是一下子是红豆田、或是撞到一片西瓜田,然后是森林。森林中有各种植物,像是天然博物馆……”

走路的时候,龙应台“以文学的眼睛看见山的磅礴、云的飘渺,看见荷叶上红蜻蜓的翅膀透明、草地里金龟子的惊红骇绿、猫儿跃上窗口眼睛圆睁的闪电一瞬,我着迷地拍下,回家就画。”

龙应台表示,自己是完全不会画画的人。她收到友人赠送的iPad Pro开始自学绘画软体,“清晨3点不知为何然醒来时,抓起床头的平板就开始画,画到鸡叫了,天亮了,两眼发直了,手臂抬不起来了,才不得不放下。”

她说:“在我们中华文化教育里头,最缺的是教你如何独处。独处对一个人身心的修养,对于眼光的培育、对于心胸的开阔、对于自省的能力,其实都与独处有关,所以在现在这个网络渗透到所有生活最细的末端的时候,独处变成需要高度自觉的挑战。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诚实的、深度的、真实的独处?这是现代人满重要的课题。”

她建议读者:“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去菜市场,跟10个人说话/去坟场走走/在路边一棵树下,坐着/找到没有光的地方/了解一种作物/走进一方田/跟着水声走/了解一个动物/了解一株树/踏入一片空旷田野/认识一个从前不认识的人/去一个没去过的村/跟一条溪流,往上游走,往下游走/问一个以前没想过的问题/亲手写封信,走到邮局寄出/发现一件惊奇的事/进入一片森林/窗口有一只猫,凝视/断网,坐在黑暗里,看……”

跟着自己最内在的生命韵律走自己的路

2022年8月21日,龙应台寻找一起“走路”的一个人。她在脸书写道:“我有20条想走的路,打算从2022深秋叶落开始行走,2023暮春花开完成。每一条路,只找一个人,一次行旅。有些要穿过丛林,但如何穿越还不知道。有些要溯过溪水,溪水涨落要研究季节。有些要露宿荒野、星空覆盖。有些只是悠悠慢慢、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无需终点。我其实一点也不勇敢,既恐惧毒蛇盘路,又担心野猪夜扰,更害怕蚂蝗上身,需要一个热爱大自然又比我勇敢的同行者,最好是男性吧?也想试试是否找得到可以在穹苍荒静中相对不语又知性深刻、天真好奇的走路的人。写长一点的私讯吧,让我想跟随你去深度走路。就这样。”

“做一件超过的事”是龙应台60岁时期许自己的功课,“每年至少要做一件可能超过自己能力或耐力或心力的事。”

“60岁那年去担任文化部长,负重任劳,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65岁再攀北大武山,是那一年的立志。70岁,电绘配文章,也是在磨感觉、练胆量、和我恐惧蛇却要求自己去深深注视蛇、害怕海却去海里浮潜、划海上立桨一样,都是在沉思自己的极限。”

还记得今年2月6日,龙应台带着许多植物在台北国际举办:从“野火”到“野生”写作 龙应台读者见面会。

很多读者问龙应台为什么不继续写《野火集》续集?龙应台表示:“我不是为这个社会生存、为读者生活、为市场写作。”身为作家,“只能跟着自己最内在的生命韵律走我自己的路。”

在乱世中看到透过网络和谎言的新型态压迫

龙应台表示,她在乱世中看到新型态的压迫,透过网络和谎言压迫人们,“《野火集》所反叛的东西、最根本的结构,一直存在。”但她深信,新一代的作者会用新的语言和新的方式去面对。

33岁写《野火集》的她直言:“‘野火’之前,我本来就是‘野生’,现在只是回到原来的路途。”23岁前,她是在野生环境成长的台湾小孩。

2017年以前,她走遍世界,在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住过、生活过。她说:“千山万水之后,50年后,突然回到5万人不到的屏东小镇,感觉有如一条暂时切断的电线重新焊接。去之前以为需要适应的时间,但是,我回到乡下,电流的衔接几乎顿时就发生了。奇怪,中间50年是南柯一梦?好像从未离开过站在泥土上的感觉。”

2021年,她与母亲移居台东都兰,搬去一个野生的村落。今年2月她在演讲中阐述自己笔记上对动植物的思索,介绍她养的鸡“布朗尼”,分享和鸡小姐的合照,也播放她室外的眼镜蛇影片。

在台东,龙应台的床在窗边,“因为我可以看到大海。窗外是阳台,一个深夜眼镜蛇出现在阳台。某日在书架,在苏东坡上下集中间出现一条百步蛇的时候,我要思考我和它的关系是什么?人与地球的关系是什么?”龙应台透露正在书写一本关于人类与野生物种相处的作品,希望今年能够出版,“回到原来的路途,生命的挑战更巨大。”

这一次龙应台来吉隆坡,读者们将会感受到站在泥土上的她,亲切、幽默,看见她带着“自己”走路,无论是热闹的城市或是山中野路,都有她独特的“静观、静思”。看见她的心灵与生活风景,如同她提出的四十则自然思索:“它会拓展你内在的知与觉。”

龙应台说:“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这一次她抵达吉隆坡,大马的风声、植物,人群……,相信是她另一种难忘的思索。

■ 龙应台: “路边有一棵树” 读者见面会
2023年6月9日(星期五),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诚品生活吉隆坡(eslite spectrum Kuala Lumpur)
eslite FORUM
备注:需在eslite MY app上报名,免费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 龙应台: “从村落看出去” 读者见面会
2023年6月10日(星期六),下午3时至5时
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KL Convention Centre)
3楼宴会厅(Banquet Hall)
第17届海外华文书市
备注:入门票RM20,
即日起至6月10日可到第十七届海外华文书市主舞台旁购买。

相关稿件:
卡路 / 冷场中的裸魂是什么触感?
【读家说书】德纯 / 重回马来亚半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