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至6月的“年轻人专题·季度最佳报道”殊荣,由雪隆区学记队夺得!
本季共刊登出9篇来自各区学记队的年轻人专题,雪隆区学记何诗琦、黄承恩、陈享渝和郑锦诚所撰写的《报车司机》专题脱颖而出。此专题策划人为雪隆区学记负责人蔡瀞贤。每名学记将获得300令吉的奖金,并获颁“年轻人专题·季度最佳报道”金笔勋章及奖状。
评审郑德发指出,与其他专题相比,这篇的内容比较复杂,分别采访了发行部主任及3名报车司机,来构成完整的内容。
“他们成功挖掘出很多不为人知的报车司机生活故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很丰富。”
另一名评审白慧琪特别点出其中一名司机被打枪的故事很精彩,也写得很仔细。“从学记描写报车司机半夜开工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睡眠对报车司机的重要性,也很担心有什么突发状况的忐忑。我从未想过他们原来那么辛苦,多亏了学记翔实的报道。”
同样是评审的许俊杰为学记晚上10时回来报馆采访的努力给予赞赏,并称这是他身为记者也不知道的故事。他也提及,这季有很多好作品,竞争激烈。
其他专题点评(郑:郑德发、许:许俊杰、白:白慧琪)
霹雳区《联成水粉厂》
许:很好读的文章,照片也很有现场感。用很优美的文句书写水粉的历史及做法等,更可贵的地方是文章不冗长,可见文字功力深厚。只可惜一些部分没能更深入地交代,比如为什么订水粉要一年半才能交给顾客?负责人感言提及老板会“调戏”学记,跟学记开玩笑,但在文中却没着墨于老板的个性,这就少了一点真情感。
霹雳区《林芷譞自学报考中国文学》
白:这篇是我的亚军。整体不错,用很多主角自己的话和语气带出内容,显得有临场感也很活泼。学华文的报道常会沦为沉重的母语教育使命感,常会丢一堆“五千年文化”悲情的、很大块头的东西。这篇学记从受访者故事切入,考SPM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跑回家,是很好的切入点。考场的现场感吸引我看下去。唯用词有点赘字要注意。
柔佛区《丽华咖啡店》
发:标题打着这间咖啡店是“各族吹水站”,马来人常光顾之地,但照片中很多顾客都是华人,而且还蒙蒙的,受访的老板也看不见脸。这是很好的课题,但读下去没看到为何此家咖啡店会吸引各族前来。可尝试侧访一些内容,如访问各族的一个顾客。
马六甲区《学记“吃鸡”心得》
白:照片的呈现不好。格式也不像一篇专题,反而像是学记们一人写一篇报告。这个课题很好采访,很贴近年轻人,可惜了。
雪隆区《中华文化营》、东海岸区《学记全国营报道》
许:活动报道总是跳不出无法得奖的宿命。报道方式很标准但不亮眼。只能说是四平八稳地把整个活动报道出来。这个做法没有错,但同时也没有很出彩。或许学记们该想想如何写出能够吸睛的活动报道?与其报道有什么活动,不如尝试写出活动带给了参加者什么?
霹雳区《郑心如自修美术考A+》
白:这是和“林芷譞”的专题一样的格式,但写法让两篇文章分了高低。这篇写得不够活泼。提醒一下学记:描写故事场景是很能带入读者的技巧,要多多学习。
霹雳区《勤香香饼》
发:文中有提及很特别的饼,比如明朝月饼、福建月饼、戏饼、状元饼等等,吸引我读下去,可惜这些饼只是轻轻带过,文章主要还是叙述招牌的香饼。这些写饼家、传统咖啡店的专题不时会出现,也看了很多,发现它们的格式都很重复。学记应该要找到特别的切入点。在旁边以步骤方式带出马蹄酥的做法很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