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07/2019
友联人/学友/生活营歌……张汉清(新山)
作者: 张汉清(新山)

前排左三为燕归来博士(邱然,当年友联人都公认她才貌双全)。右一为已故《学报》《蕉风》编辑周唤,后排左五刘哥(白垚),照片时约1960年,当时白垚不及30岁,照片是友联导师和早期学友,其中8人已作古。

己亥农历新年期间从美国传来消息,旅居瑞土的燕归来博士于2018年10月病逝,享年90余。燕归来原名邱然(友联人都称呼燕云,学友则尊称燕姐)上世纪40年代末北京大学南进文青,1951年与陈思明、余德宽、古梅、奚会章、司马长风等众多中国南进文青共组香港友联社,后创办友联出版社,出版刊物有《儿童乐园》,《中国学生周报》,《大学生活》等,并曾出任友联出版社秘书。

《中国学生周报》是一份很有质量和影响力的学生周刊,社评主笔者大多为南下青年学者如《学报》顾问司马长风,首任社长余德宽等,连同海外其发刊量每周达五万多份,其中印尼、新马、缅甸为主要市场。1954年间社长余德宽亲自南进东南亚建立基地,当时同是英国殖民地的新马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条件,新加坡就是首选地点,而后几个月内在马来半岛从南到北建立了十多个学生周报通讯办事处(后更名为学生周报学友会)。

出版了新马版《学生周报》后,余德宽先生于1955年更联同星洲好几位文人作家共同创立《蕉风》半月刊,同年11月创刊号正式出版。后友联出版社总部在吉隆坡成立,1958年8月后《学生周报》与《蕉风》迁往吉隆坡印刷出版,两刊重任交由新马版社长姚拓守护直到停刊。

于1955年从香港到马来亚的燕归来首开风气创办两刊通讯员作者生活营,在古梅,奚会章等多位友联人合作下于1956年8月19日举办了第一届生活营,同时唱响了第一声〈生活营歌〉(燕归来作词、奚会章作曲)。社长姚拓认为学生周报的最大用处就是成立了学友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青少年学生组织。每年学校假期中从北部亚罗士打到南部新加坡学友会都派出代表参加两到三个星期文化生活营培训。(新加坡学友会于1959年因故关闭,但迟至1961/1962年波德申第9届24天跨年生活营仍有代表参加。)通过导师们的多元化课程,各项才艺比赛等,这种启发性的活动对参与者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一开始燕归来作词的〈生活营歌〉其内涵就表述着友联社的意愿与精神,也是生活营培训计划的精神主题,随后〈生活营歌〉也成了学友会承载的精神信仰。接近60年代燕归来等好几位友联导师开始将生活营主导工作交给了原是掌管新马学友会事务的刘哥(白垚),但仍是后来几届生活营主要讲师。60年代中期的我们虽已无缘上燕归来等几位导师的课,但在生活营歌中我们认识了这些导师,因这里面有他们的情谊有他们的理想,同样也有学友们的情谊与理想。

正好半世纪前学友会解散了,学友们带着这份情谊与理想各散东西,默默向所处的环境散发责任,无论在社团的文学的教育的舞台演艺的,但从不作任何旗帜标榜,全在个人意愿行事。因为友联人留给学友的只有文化传承。2009年在前辈学长建议下,较有规律联系学友的“前缘再续生活营”计划总算在山城怡保开始产生,同时接到多位海外友联导师寄来祝语感言。其中旅居美国休士顿的刘哥(白垚)在其一段感言写着“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到的不是中国南方的巷陌,不是儿时的灯前旧事,却是《蕉风》,《学生周报》的编辑室,是八打灵再也的早晨,是麻河静静的水流,是马六甲中国山上的夕阳,是怡保街头的黄昏,是梹城沙滩上的明月,是歌乐节的混声四部大合唱,是舞台上飘忽的歌声,是学友会中年轻的笑语,是金马仑高原的山中夜雨、泪影烛光。……”这里面同样代表着学友们难忘的心声,回首年少不知愁走向白头,走过人生五味俱全数十年后,我心依旧情牵学友共聚一堂,真的不容易。

2019年7月19日至21日“前缘再续生活营”第三度重回怡保,迎来了170名海内外回归学友。〈生活营歌〉在山城再度激昂响起,歌声里有我们缅怀的燕归来、姚拓、白垚等好些友联导师,有我们缅怀的已故好些《学报》学友。

因为〈生活营歌〉我们相遇了,因为〈生活营歌〉我们有着追求的理想,有着此生永不变的情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