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中华文化营“梦回华夏•无悔的邂逅”,带领营员到茨厂街趴趴走,了解吉隆坡华人历史,从戏剧、相声、碑林和历史建筑中了解中华文化。500个国内外营员收获满满,也玩得不亦乐乎!
●第一天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化推广中心主办,雪州教育局主催,加影育华中学华文学会及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联办,本报活力副刊及《学海》周刊为指定媒体的第十六届全国中华文化营,于3月27日至30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举行。
营会以二十四节令鼓和说唱开幕,接着由Legit团队带领营员进行大型破冰游戏,包括跳团康舞把现场气氛给炒热起来。除了让营员玩得开心,营会也准备了考验营员团结与合作能力的游戏。
“三个小孩”戏剧演出
中华文化营不仅以文字和游戏推广中华文化,为了让营员对马来西亚华教故事有更深刻的印象,营会第一天晚上,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主任贺世平带领演员林秀霓、颜美潓和邱蕴能演绎著名戏剧“三个小孩”,讲述族魂林连玉为华小奋斗的历史,当中也穿插吉隆坡历史。
贺世平表示,“三个小孩”已演出第一百三十四场,这个剧本和剧组曾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也被邀请到中国和台湾演出。每次演出时,情节也许有些变动,会因应举办方给予的时间和要求而表演不一样的内容,这就是这个剧本结构的特别之处。
接着,新纪元大学学院公关处主任吴振声讲解华教故事,包括我国华文教育从私塾到学校的历程,庙宇、会馆和华教的变迁,以及华教斗士林连玉、沈慕羽和陈六使的事迹等等。
●第二天
*茨厂街
吉隆坡起源地
为了让营员了解吉隆坡历史,主办单位安排了营员到吉隆坡走读。茨厂街是吉隆坡的起源,甲必丹叶亚来是发展吉隆坡的重要开发功臣。“茨厂街”名字的由来是源于一间在茨厂街上制造茨粉的工厂。茨粉也有木薯粉的意思。该工厂虽已不复存在,但据导览员所说,工厂的旧址便在如今的丰隆银行附近。
隆雪中华大会堂
百年建筑华裔聚集地
隆雪中华大会堂带有歌剧院的建筑风格,是根据英国民众会堂的概念而建成。1923年成立的中华大会堂,1934年会所建筑物落成,已有近100年历史。大会堂常年举办许多活动,早年是华裔的聚集地,近年也开放和鼓励友族到此参与活动。弓形的屋顶保证了室内拥有回音及通风特征,加上独特的装置艺术及左右对称的建筑,成为我国一座兼具艺术及历史文化的建筑。2007年中华大会堂和高桩舞狮被政府纳为国家文化遗产,属于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当中的唯二华人文化。
*人镜白话剧社
推广粤剧辉煌一时
人镜慈善白话剧社是吉隆坡早期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剧社取名为人镜意思是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剧社推广传统粤剧,辉煌时期曾有上千名会员,如今却因建筑物 地底下建了捷运,而有危楼之虞。
*陈氏书院
屋顶人物陶塑特别
陈氏书院早期称为陈家祠,因为担心清朝政府对付附属在宗祠和家庙的反清组织,而将陈家祠改名为陈氏书院。建筑设计特别之处是屋顶上的人物陶塑,上演着古代戏码如薛平贵、穆桂英和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据说可以长久演出,让历代祖先有看不完的戏。
郭洪国雄分享诗词领悟生命
结束走读行程之后,营员到了吉隆坡富贵生命馆,聆听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郭洪国雄的讲座。郭洪国雄透过诗词带领营员体会生命的含义及意义,并且一起唱出许多含有诗词的歌曲。
营员也观看电影《Coco》,故事情节让不少营员热泪盈眶。在导读环节里,人家读书会导师梁安翔和营员一起讨论了关于生死的很多论点。他说,人类害怕死亡,因为死亡是个未知数,我们从来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去追求梦想,就如电影中的小男孩一样,梦想便不止于空想。
●第三天
参观富贵山庄碑林
营会最后一天,营员到了士毛月富贵山庄中华人文碑林参观。碑林分历代碑林和本地碑林,前者展示中国书法的演变,后者则留下了我国华社名人及书法家的墨宝。此外,营员也在碑林里体验中华文化的跑站游戏,包括汉服、武术、书艺、中国结等。
*相声
陈燕鸿授招相声基本功
为了让营员了解相声文化,“九零笑匠”也在营内呈现相声表演。相声演员陈燕鸿说,相声的基本功有说、学、逗和唱,依据个人天赋对特定基本功进行训练,以发挥成为专长。
*学记感言
培养发现故事的眼睛
在茨场街走读后才发现,原来平时一直在逛的街道竟有很多值得传承的故事。这是学校没有教的,也不应该是只有在参加外面的营会后才能学到的。我们应该学会培养发现故事的眼睛,将发现的故事和文化好好的传承下去。
*学记负责人的话
一边记录一边体验
一般上读者很难从文字中想像到玩游戏的过程。学记可以选几张图片,把游戏环节的气氛写在图说里,这会让新闻的呈现方式更活泼,也容易让读者理解游戏有多好玩。写营会稿件需要一边记录一边体验,并不容易,很高兴学记愿意尝试难度高的采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