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改变使炭窑业渐渐不被重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似乎忘了当初“熏”出来的根;科技的进步代替了炭制的产品,使炭窑业难以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下去。然而十八丁泉成炭窑的现任老板蔡招安,依旧坚持从事炭窑业。
蔡招安表示,因搬运红树桐的工作辛苦且耗力,年轻人都而不肯从事此行业。大部分游客更是在参观炭窑后,没有支持炭窑业或购买炭制产品;加上制作火炭需要长期的耐力,蔡招安也很难寻找更多的新员工。然而遇到重重困难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毅然扛起担子继承父业。
工作艰辛须忍耐高温
十八丁炭窑是一个传统、古老、没有使用机械、只使用人力的工业。蔡招安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严重缺少员工,所以现在炭窑内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外劳。
这一行非常艰辛。员工每天都须搬上百吨的红树桐,忍受着炭窑内的高温,24小时轮班看火,有时还免不了会烫伤。此外,长时间呆在炭窑内,健康还会受到影响。
炭窑内的员工虽少,但非常专业及尽责。除了搬运红树桐,他们还需精通盖起一座座半圆形炭窑的技巧。在熏炭时,他们须确保木材内的咸水已被熏干、烘干,若窑不小心起火,就会被烧成灰烬。
【建造炭窑的艰幸】
2万6千红砖砌成窑
制作品质好的火炭当然需要好的工具,窑是制作火炭的关键。每个窑平均需用两万六千块的红砖组成,员工们需要付出劳力和汗水,一砖一砖地砌成炭窑。
黄泥是砌砖的主要成分,让窑耐高温而不易裂。红树桐里的水分是通过窑两侧的通风孔蒸发。
一个窑的寿命大约是10年。员工们会将无法使用的窑拆除,再用新的红砖砌出新的窑。
【不一样的体验】
用河流运输红树木
参观泉成炭窑时可见一根根的红树桐叠放在炭窑外,一股浓郁的炭香味扑鼻而来,壮观的画面让学记们叹为观止。
蔡招安向学记们解释,由于红树桐非常重,砍伐过后又无法让罗里载送,因此炭窑厂旁的一条河是运输红树木的最佳工具。优越的地理环境帮助员工在搬运时节省人力和金钱。
蔡招安在参观过程中细心地向学记讲解泉成炭窑的由来、木醋的好处以及炭和炭窑的制作过程。他表示学记们运气佳,有幸同时见证红树入窑及收集火炭的过程。
炭窑内温度约摄氏85度
讲解过程中,蔡招安为了让学记体会工人的辛酸,便让学记们尝试搬运红树桐,感受一根红树的重量。学记们也获得机会尝试接近炭窑的通风口,感受制作火炭时的高温。
蔡招安表示,炭窑内温度大约在摄氏85度,体验的学记都表示仿佛在做SPA。
【性能堪比SK-II】
纯天然木醋液 防蚊除臭止痒
红树制成的炭还能制作出许多纪念品,如肥皂、木醋液与装饰品,其中木醋液最具特色。50吨的红树木能生产出1吨的木醋,它可以有效地防蚊、防蟑螂、去除臭味及解决皮肤发痒烫伤的问题,且纯天然,也不含添加剂,。蔡招安更笑称它的效用堪比著名美容品牌“SK-II”。
装饰品也特有创意,其中有蔡招安使用炭装饰成的鸟笼,代表着事事顺意。此外,他的太太也精心准备用炭煲出来的凉茶,让到访者在炎热的天气下解渴。这些纪念品和周边产品都帮助蔡招安发展炭窑业,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制作过程】
30年红树最适合做炭
树龄30年的红树木最适合做成炭。员工将把红树木放置窑内,并在窑的小门处起火熏红树木。
50吨的红树木(约1500根)需在炭窑熏约24天至水分完全蒸发,熏木过程中,必须分阶段采用大火和小火,先是摄氏85度的大火,然后改成小火,蒸发出来的水蒸气上升并凝聚成木醋。
之后炭窑的门需用砖块堵起来冷却;约8天后,50吨的红树木仅剩余10吨的火炭,炭窑的门需被敲破以取出火炭。
被砍伐的红树需再种植,而十八丁的马登红树林保留区,被誉为全世界管理最良好的保留区。
【学记感言】
永不放弃精神可嘉
蔡招安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想创业的年轻人效仿,就算经历挫折也不向困难低头。
我们庆幸这个难得的机会,了解渐渐被遗忘的炭窑业。此行业虽然艰辛,但因为蔡招安坚持到底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