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11:45am 21/08/2020

00后中国女生张立柔:我在马来西亚读中文系

作者: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受访者提供照片

本地虽然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但是千里迢迢来这里读中文系的中国学生并不多见,毕竟说到中文系,大家一般会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才是升学首选,怎会有中国学生反其道而行?

然而,自从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陆续有不少中国学生到这里读中文系,张立柔(20岁)就是其中一人。最近,她还和父亲一起出了一本书,题为《我在厦马——与爸爸的通讯》。这本书记录了父女俩的真诚对话,也记录了张立柔作为一位00后中国女生,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和学习点滴。

ADVERTISEMENT

在老师眼中,张立柔是个善于观察的女生。
在老师眼中,张立柔是个善于观察的女生。

“立柔貌不惊人,甚至有些故意隐藏自己,与那些善于表现的学生比起来,她低调得很。她这种性格在中文系并不算稀奇,好多中文系学生都很安静,他们或许善思考,或许善观察,不善言辞,却长于书写。立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她观察校园的保安,观察陈嘉庚雕像的角度,观察学校的早晨和黄昏,观察中文系的老师、吉隆坡的街头老人;她思考电影,思考成绩,思考文学、历史和她最爱的哲学问题……立柔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女孩儿,不造作,不虚伪。虽然有些害羞,但是却敢于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情和立场”

——《我在厦马——与爸爸的通讯》序言,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王晓梅

《我在厦马——与爸爸的通讯》记录了张立柔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生活点滴,还有她和父亲的真诚对话。
《我在厦马——与爸爸的通讯》记录了张立柔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生活点滴,还有她和父亲的真诚对话。

张立柔来自中国江西省,在报考中文系之前,读到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因而对中文系心神往之。至于为什么选择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以下简称厦马),她说其实是高考后偶然看到这所学校的名字,就去搜了一下学校的资料,觉得这所分校虽然刚创办不久,但厦门大学在中国毕竟是一所有名的大学,所以就考虑了厦马。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想出国开拓视野,加上她的高考分数刚好跟厦马的录取分数线契合,所以最终选择了这里。

前来马来西亚之前,她对马来西亚其实了解不多,只是总体感觉这里是个安稳的热带国家。但也因为了解不多,所以实地来到这里之后,她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她是在2017年9月入学,那时候厦马中文系才刚开课一年多,可能因为这样,学生和老师受到的限制会比较少一些,师生关系很密切。她说,传统上老师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一方,“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学校,老师跟学生更倾向打成一片。”

厦马是第一所在海外设立的厦门大学分校,这里的学制跟中国有点不一样,譬如马来西亚大学一般是3年制,中国大学是4年制,所以这里有些课的上课时间会比中国更短一些。还有一点很明显不一样的是,她说有些课例如体育,在中国是必修,但在马来西亚则不是。这里的学生如果想要强身健体,就唯有参加社团或是利用休闲时间锻炼。

另外,还有一些校园文化也是马中两国相当不一样的,譬如从校长室的位置,就可以一窥两国看待权威的不同之处。话说她有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文化人类学,有一次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校长办公室在哪里?而答案是在B1的二楼。老师接着分析说,如果是在中国,校长办公室一定会是在最好的楼层,可是在厦马,校长办公室可以是在泳池的下面。老师开玩笑说:“每天有一群少男少女在校长的头顶上游泳耶,你们在中国能想像吗?”

张立柔(左三)和同学多次参加校外的学术讲座,例如2017年到拉曼大学参加华语语系与南洋书写国际研讨会。马中两国的学制比较与文化差异
张立柔(左三)和同学多次参加校外的学术讲座,例如2017年到拉曼大学参加华语语系与南洋书写国际研讨会。马中两国的学制比较与文化差异

张立柔(左一)留学期间跟马来西亚同学参加音乐节。
张立柔(左一)留学期间跟马来西亚同学参加音乐节。

大马是研究语言的乐土

撇开校园文化不说,即便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也难免会经历一些文化差异。她觉得最明显的差异是语言,虽然中文系里大家都同样说华语,但马来西亚同学和中国同学的口音不太一样,而且马来西亚同学说话时习惯夹杂一些英语和马来语,“所以刚开始会有磨耳朵的过程。”不过,适应了之后她反而觉得马来西亚是研究语言的乐土,因为正如老师所说,这里有些方言仍保留了一些古音。

与马华文学的第一次接触

在厦马中文系,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及文化,其中一门课是世界华文文学,这门课会触及马华文学。

早在小时候,张立柔就机缘巧合读过马华作家许友彬写的《闪亮的时刻》,而且她很喜欢这本书,还记得有一次有位朋友到她家,她还硬要推荐朋友看这本书。不过总的来说,在上大学以前,她对马华文学的认识就仅仅如此,她坦言自己以前比较少接触海外文学,马华文学当然更少了。

2017年来到马来西亚之后,她第一次接触到马华文学的活动,是去拉曼大学参加一个学术讲座。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我第一次接触嘛,有一点年少无知,问的问题比较幼稚。”

去年11月,著名汉学家丁荷生教授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主讲“数位人文——新马华人社团研究”,张立柔当时在提问环节发问。
去年11月,著名汉学家丁荷生教授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主讲“数位人文——新马华人社团研究”,张立柔当时在提问环节发问。

关注马华文学作品

当时她问的问题大概是:“马华文学要怎样扩大它的影响力?”但是,后来当她对马华文学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之后,她觉得马华文学实际上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因为“它的受众总是存在的,默默地发光就好。”

在厦马求学期间,每次只要有跟中文系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校都会通知学生,而且报名人数够多的话,学校还会免费出巴士载学生去参加。她就曾经好几次到马来亚大学(UM)参加学术讲座,对马华文学自然就越来越耳熟能详。

“我觉得马华文化就是有一些跟这个地域有非常强烈的联系,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指向具体的某一件事情,但它的氛围让你感觉就是在马来西亚这个地方。”

她印象深刻的作家是黄锦树,觉得他的文字就是在这种熟悉的氛围里,却又多了几分“奇葩”感觉。她强调她所谓的“奇葩”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厦马中文系,她除了有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之外,还有通识选修和大学必修这两种课程。大学必修即是MPU,例如学习马来语、马来西亚历史、社会服务和专业写作课。这些课程对身为外籍学生的她来说很新鲜,比如马来语课程是初级的教学,不会太难,“还可以在去夜市买东西的时候运用一下,很好玩。”

通识选修则主要培养学生各种不用兴趣,希望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她上过的课有譬如理工类的生物地理学和网页设计,还有商科的法律导论。

张立柔(前排右一)就读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期间,曾经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到马六甲游学。
张立柔(前排右一)就读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期间,曾经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到马六甲游学。

故事未完 续留大马读研究所

去年底,她趁学校假期回去中国,不料暴发冠状病毒病疫情而无法回马来西亚上课。因为这样,她在厦马的最后两个学期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线上学习,如今算是已经毕业。

她跟爸爸张昌祥向来关系紧密,而且爸爸也是中文系出身,父女俩常常会通信聊生活和学习近况。尽管微信、电话和视讯通话都很方便,但他们想到写电邮可以当作练笔,所以就选择用电邮通信。不知不觉,他们在两三年里累积了不少邮件,爸爸前阵子趁她待在家里时,便提议不如把这些邮件打印出来,出版成实体书当作纪念。这就是《我在厦马——与爸爸的通讯》之出版缘由,书稿交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爸爸曾经是中学校长,现在每周还会去学校教教课,希望拓展学生在语文课堂以外的学识。在他跟女儿一来一往的通信,除了表达对女儿的关爱之外,也不时会讲故事。譬如女儿提到〈西南联大中文系〉,他在回信里便说起了民国时期的一些特立独行人物。

目前,张立柔在厦马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她在马来西亚的故事还未完待续。不久前,她才收到马来亚大学的录取信,接下来她将到马大攻读中文系硕士学位。

善于观察的她,觉得自己对马来西亚的了解还不够,希望接下来读研究所时会更深入这里的生活。就不知道当她读完硕士时,会不会也来一本《我在马大——与爸爸的通讯》?

为了参观清真寺,张立柔(持手机者)和好朋友们试穿伊斯兰传统服饰。
为了参观清真寺,张立柔(持手机者)和好朋友们试穿伊斯兰传统服饰。

更多文章:

提供平台兼做伯乐,Internspoon实习生与雇主的牵线人

王清辉,电玩视觉设计操刀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