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廉价的塑料制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许多便利,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但它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变成无法分解的垃圾。
ADVERTISEMENT
瘟疫暴发后,人们行动受限,一时之间外卖和打包需求飙升,网购火速普及,外出戴口罩成了全球人民的新常态,外卖餐盒、快递包装、口罩、手套等塑料垃圾大幅增加,成为难以避免之恶。
不过,疫情有危也有机,本地两名年轻人就瞄准包装市场,为一次性塑料包装物找到更环保的可降解食物容器,不仅解决燃眉之急 ,也印证了塑料替代品的庞大商机。
●报道:本刊 蒙慧贤
●图:受访者提供
早在瘟疫暴发前,本地政府推出“2018年至2030年零塑料大蓝图”,放眼在2030年全马将完全停用一次性塑料用品,不料一场瘟疫打乱了全盘计划,令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一次性塑料用品。日常叫一份粿条汤的外卖,用来盛装热汤、面、酱料、筷子、汤匙的袋子,往往会生产五六个塑料包装袋。
眼看疫情期间外卖订单剧增,意识到日益增加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郑梓锋(25岁)和黄微淇(23岁)在商量后发现,这些外表浅褐色的可降解食物容器,既可替代塑料食物容器,同时也能带来商机。
2020年6月,两人着手创立CirclePac,将可降解环保餐具容器推广给本地餐营业者和商家,希望在创业的同时,也能为地球减少塑料垃圾。
“虽说人们可以在打包时使用自己的餐具,但来到外卖这一环,顾客没法控制商家用什么容器来装食物,想到这里就有概念说,不如就提供可降解的一次性容器给商家,代替塑料包装。”正在念大学的黄微淇说道。
她解释,之所以把公司命名CirclePac的原因是:“Packaging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日常的塑料容器包装都是线型模式的,制造、使用、丢弃;而Circular Economy不同,制造、使用、回归大自然充作肥料滋养植物,再次供人们使用,形成一个圆形的循环经济圈。”

竹浆和甘蔗浆制成的可降解餐具
郑梓锋指出,该可降解餐具容器以竹浆和甘蔗浆制成。其原料来源获FSC认证,经FDA认证确保与食物安全接触,获BPI认证和OK Compost认证,该容器埋在泥土内,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在180天内自然降解,成为肥料。该容器可耐高温,可放进微波炉烤箱和冰箱里,使用后不必清洗,就可连着食物残渣一同化成肥料,相比塑料容器需先洗净再回收,更省工夫。
他说,由于这些可降解容器没添加防油剂(例如表面光滑的纸质食品包装纸),因此在防油防水方面略逊于塑料容器,食物酱汁或油渍会渗入容器表面而留下痕迹,但不会渗透和滴漏,用来打包外卖也不会受影响。
黄微淇表示,由于他们的可降解容器连带盖子都是采用可降解的,无法像塑料盖子可透视里边食物。曾有不少客户向他们反映要求大量的透明塑料盖子,借由露出食物外观来吸引更多顾客购买,但为了不乖离拒绝塑料品的经营宗旨,最后他们只好推掉这些订单,从一而终做环保企业。
“有些餐具下面的容器虽然是可降解的,但上方使用的是塑料盖,这其实没帮助,仍会制造不必要的塑料垃圾,使用后人们还得要把塑料盖分开才能拿去降解。”他们强烈建议顾客不选用透明的塑料盖,避免制造没必要的污染。
“庆幸的是,我们有一半的客户都不需要这些透明塑料盖子,而且他们还会主动表明立场,他们需要的是连带盖子都是可降解材质的。”郑梓锋说道。


社会企业──改善社会的新力量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与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成为改善社会的一股新力量, 而这也是两人的创业初衷。
黄微淇强调:“我们会把自己看作Social Enterprise,不只是一间包装公司,也是能帮助社会的企业。”透过提供促进环境保护的产品,在赚取利益的同时,也顾及环境和有需要的群体,做好环保教育。
两人透露,目前客户大多是较有环保意识的咖啡馆、餐厅、酒店业者,也有在疫情期间创业的小型商家、现代农夫等,除了用来盛装食物,也可盛装沙拉菜之类,甚至化成漂亮的礼物盒,用途广泛。
由于新兴企业仍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目前和外国厂商合作,把容器引进介绍给本地商家,希望未来站稳脚步后,慢慢以市场需求来增加产品选项,提供更多样化的环保容器,将可降解食物容器在本地推广开来,寄望未来可降解容器在市场逐渐普及后,能进一步提供回收的服务,帮忙商家和人民处理容器的降解工作。
通过社交管道传达环保讯息,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当然,长期以来的习惯积累,人们早已依赖塑料的使用,像是本地茶室打包饮料的习惯“ikat tepi”(绑旁边),已形成本地饮食文化的传统和象征。
要如何改变餐饮业者和顾客长期使用塑料容器打包的习惯,改用更昂贵的可降解食物容器,并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事,却是环保型包装公司和供应商所面对的首要挑战。
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他们通过社交管道去传达环保讯息,与此同时和其他伙伴合作,希望能扩大环保概念的宣导。
郑梓锋坦言,在价格战中,可降解容器目前并没法与塑料容器相比,普通一个塑料容器的成本只要十多仙,但可降解容器却要几十仙,唯有量大才能降低成本。希望可降解容器在普及和需求量增高以后,透过提高产量来拉底制作费用,减轻餐营业者的成本。
两人看好可降解食物容器的未来市场。他们分析,自2020年3月开始,本地两家主流外卖平台的销售额增加了30%,外卖行业在未来几年也将保持增长趋势。
当人们意识到外卖造成的庞大塑料危机时,较有环保意识的餐饮业者和顾客就会发现使用可降解容器的重要性,加上现代年轻人自小就被灌输环保概念,更能够认可这些对环境友善的永续产品。


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最快的解决方案
黄微淇不讳言,“可降解容器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最快的方法。其实,真正要做到环保的话,应该是每人自备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去打包 ,从源头减少塑料品,但目前大马人还没做好准备,最快的方法就是以可降解容器来替代塑料容器。”她强调,希望人们在使用这些环保型容器后,能在家自行降解处理。
郑梓锋坚定说道:“疫情不应是一个理由让我们把环保这回事搁置一边,反之,疫情是个很好的Reset Button(重启键),让企业家和人民知道,若不保护地球,或许会发生更多灾难。”两人也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客户选择可降解容器,逐步改变和响应环保,可见防疫和环保是可以并行的。
疫情下有危也有机,不仅催生了全球新需求和新产业,也激起环保新思考和环保精神,兴起不少环保企业。在韩国,就有一名大学生突发奇想,回收大量使用过的口罩制作成凳子,让废弃的口罩也有回收价值。这些创举无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其他企业家或科学家去尝试和实验,与其看着塑料污染日益严重,不如研发塑料的再造可能性,创造更多塑料替代物,让地球喘一口气。
延伸阅读:
相关稿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