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2/04/2021

【语文规范逐个看/02】在规范与本土特色之间 本地华语不随波逐流

作者: 白慧琪(副刊记者)

当粿条“kuetiau”之名引起热议,“语文规范”再度浮现在大众眼里。Kuetiau是马来文的规范,那马来西亚华文华语是否也有规范?

ADVERTISEMENT

其实,从地名登嘉楼、砂拉越、亚庇,到人名马哈迪、慕尤丁、纳吉,都是经过规范的词语。这些词语首先用在中小学华文课本和华文媒体,慢慢影响民众跟着使用,久而久之形成大众普遍接受的词语。

处在多元种族的土地上,本地华文华语多姿多彩,又根据什么来规范?面对中港台其他华文世界包围,在规范与本土特色之间,本地华语是否能活出自信?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约莫2005年,Terengganu的华文名称改定为“登嘉楼”,一直沿用至今。旧称“丁加奴”又是丁等又是奴,都带贬义,让当地人大为不快,搬出历史悠久的会馆牌匾,证明百年前先贤落脚早就称当地为“登嘉楼”了。

同样情况还有Sarawak“砂拉越”,去掉“朥”同“劳”的音,改为更接近原音的“拉”。沙巴首府Kota Kinabalu原本直译为“哥打京那峇鲁”,后应当地人要求改为旧名Api-api的中文译名“亚庇”。

这些词汇都透过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统一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和大部分本地华文媒体跟进使用。过了15年,想必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登嘉楼”、“砂拉越”和“亚庇”了。

语范成立于2004年,2006年起由教育部华裔副部长担任主席。常务委员长拿督吴恒灿说,语范是一群热爱华语的人士自发组成的志愿组织,主要规范范围包括:语音(例如:蜗wō牛,台湾念guā)、语法(一颗/粒球、一个/粒苹果),以及翻译(马来语等各种外语译名)。

吴恒灿对“火星语”保持开放态度,认为经得起社会、岁月洗淘的词汇自然会留下来。
吴恒灿对“火星语”保持开放态度,认为经得起社会、岁月洗淘的词汇自然会留下来。

语范曾于2005年和2010年出版《华文译名手册》,收录国州地名、吉隆坡和槟城主要道路、政府部长、本地水果、非华裔食品等译名。虽然超过11年没有出版新手册,但语范仍旧规范了不少用字、用词。

例如,Facebook没有官方中文译名,有些国家翻译成“面子书”,邻国新加坡译成“面簿”。语范于2017年将之规范为“脸书”。同年规范的词语还有病毒Zika“兹卡”及姓氏“锺”。

日常用语真的需要规范?

向语范提出老问题,许多名称在日常生活用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规范呢?

资深广播人兼语范理事黄华敏说起语文规范前的情况,广播电台播报新闻提到地名都念马来文,例如Perak、Selangor、Taiping,报章也各自翻译地名、人名。民众读听新闻可能遇到同一个名词有不同译法,甚至误以为是不同人物。

比如前首相Najib,各家媒体曾有不同译法。吴恒灿曾向他解释过各个译名的意义,拿吉mengambil kebahagian、那吉di mana ada kebahagian,而他最终选了纳吉menerima kebahagian。

语范的委员包括教育部课程发展司、考试局、课本司和各报章电台新闻从业员,因此词语规范后,教育机构和媒体率先跟随使用。至于一般民众要使用什么词汇?吴恒灿说,其实不打紧。他搬出孙女为例,一家人帮她取了很多小名,她始终有个登记在报生纸、身分证上的正式名字“吴玥萌”。

同理,马来文写koay teow、kuetiaw、kuay teow,人们都知道指的是“粿条”,但在正式场合如对外旅游宣传手册、商业注册文件、学校教学,还是得使用规范的kuetiau。

黄华敏:语文规范前,各广播电台、报章各自翻译地名、人名,民众读听新闻可能遇到同一个名词有不同译法。
黄华敏:语文规范前,各广播电台、报章各自翻译地名、人名,民众读听新闻可能遇到同一个名词有不同译法。

规范华文翻译名词有4大原则

马来文规范考究发音系统、听觉、视觉和文法,吴恒灿列出4大原则,是规范华文翻译名词,或建议马来文译名时的主要考量:

1. 约定俗成

2. 名从主人

3. 主听客便/客随主便

4. 符合文法

以近来语范与国家语文局讨论“菜粿”的马来译名为例,社会普遍约定俗成以潮州话发音,若名从主人,马来文建议写成“cai kuih”。但为了符合马来文的文法“Hukum D-M”(中心语在前,如:炸香蕉pisang goreng),主听客便应写为“kuih cai”。那么,客随主便又要符合文法,就创造了同音新词“caikue”。

规范词语的各种状况

语范各个理事举例说明,规范词语时的各种状况:

●约定俗成是错的,应符合文法

例:户头、户口。

虽然过去人们约定俗成将“户头”和“户口”通用,常说“到银行开设户口”,其实字义错误。户头指会计账户,户口则是户籍,两者务必区分。

例:常年、年度。

“常年”是一年到头的意思,而非一年一度。一年一次的例行会议,被规范称为“年度会议”。

●规范了,却不普遍使用

例:PETRONAS Twin Towers,双塔楼。

中港台旅游网站常称呼我国地标Twin Towers为“双子星”、“双子塔”,本地媒体则多用“双峰塔”。吴恒灿解释,规范成“双塔楼”是因为那两座建筑物并非塔,而是两栋大楼。

会否约定俗成称之为“双峰塔”,摒弃“双塔楼”?黄华敏回应,当掀起争议讨论,语范会开会决定,规范后再从媒体、学校开始使用。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华文译名

从前,伊斯兰被译作“回教”,而清真寺则译为“回教堂”。“回”原指中国回族,但信奉伊斯兰的不只是回族,遂改为“伊斯兰”。

黄华敏特别点出,不写“伊斯兰教”是因为念起来谐音可能造成误会,但这种写法在中国并无问题。

●本地特色译名

例:巴刹、纱笼、拉茶。

去年一家补习中心贴出对照表,认为“巴刹”应写成“菜市场”,“纱笼”应为“筒裙”,“拉茶”应为“折茶”,引起反弹,吴恒灿更认为这是文化霸凌。

“我们很坚持‘巴刹’不能变成‘菜市场’,这个词在中国不流行,如果要在中国使用,可以加上注解。”

理事何伟智也说,很多事物在马新中港澳台各有说法,这些词汇可以并存。他举例《全球华语大辞典》收录了各个华语地区的不同字眼、词汇。“很多词汇在各地各阶层人士、媒体使用惯了,自然会有小差异,不一定要全部统一。”

何伟智:很多事物在马新中港澳台各有说法,这些词汇可以并存。
何伟智:很多事物在马新中港澳台各有说法,这些词汇可以并存。

把友族美食统一译成华文,便于让不谙马来文的外国游客认识本地美食。tempoyak腌榴梿酱。
把友族美食统一译成华文,便于让不谙马来文的外国游客认识本地美食。tempoyak腌榴梿酱。

写华文作文时若想写其他种族的美食,可参考语范规范的译名,如:acar-acar酸杂菜、tempoyak腌榴梿酱。
写华文作文时若想写其他种族的美食,可参考语范规范的译名,如:acar-acar酸杂菜、tempoyak腌榴梿酱。

本地水果不只有榴梿、山竹,同样可口的duku、langsat、cempedak、nangka,华文该写什么?
本地水果不只有榴梿、山竹,同样可口的duku、langsat、cempedak、nangka,华文该写什么?

●本地译名不为外国所用

例:穆希丁、马哈蒂尔、安瓦尔、纳吉布、马来西亚总理。

中国媒体把我国“首相”称为“总理”,我国规范了的政治人物译名也全都换了名,成为“穆希丁”(慕尤丁)、“马哈蒂尔”(马哈迪)、“安瓦尔”(安华)和“纳吉布”(纳吉)。另外,中国称亚庇为“哥打基纳巴卢”。

语范理事吴明倪解释,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一套根据发音翻译的准则,例如“a”发音“阿”,直接对应某几个用字;我国则是逐一单词翻译。她强调,中国规范的词语不代表马来西亚的。

对此,吴恒灿表示语范曾透过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向中方表达意见,尤其坚决认为“首相”不能译为“总理”,因为这也牵涉政治体制。

新创词汇只多不少,华文该怎么规范?

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国家,各族美食有待翻译成华文,以更有效介绍给华文地区的旅客。再加上,科技日新月异,新创的词汇越来越多,华文该写成什么?又,网络流行潮语丰富,也常被年轻人直接应用在生活上,难道都该规范吗?

谈到此,吴恒灿直说语范是志愿组织,能做的实在不多。而且,面对译名,语范理事也各有考量,有些执意得100%追随中国用法,有人认为务必保留马来西亚特色。有人则认为就让时间决定,社会自然会淘汰某些词汇字眼,好比“手机”取代了“大哥大”或“手提电话”。

黄华敏就认为媒体尤其不该使用“小鲜肉”(俊俏年轻男子)、“劈腿”(一脚踏两船)等词语。吴恒灿则对“火星语”保持开放态度,认为经得起社会、岁月洗淘的词汇自然会留下来。吴明倪的看法是,口语沟通无妨,但小朋友写作文时切勿长期使用错误的句子结构,进而影响整体华语水平发展。

回顾瘟疫这一年多来政府屡屡推出新政策和援助配套,全都是马来文,本地华文媒体率先处理这些词汇,像Perintah Kawalan Pergerakan(PKP),《星洲日报》译为“行动管制令”简称“行管令”,也有媒体译为“限制行动令”,简称“限行令”。

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的词汇,想必将来会收录历史课本,吴恒灿说,这就是语范将来需要讨论规范的词汇啦。

吴明倪:小朋友写作文时切勿长期使用错误的句子结构,进而影响整体华语水平发展。
吴明倪:小朋友写作文时切勿长期使用错误的句子结构,进而影响整体华语水平发展。

(左)2005年出版的《华文译名手册》主要收录内阁政要和各政府机构译名。(右)2010年出版的《华文译名手册2》,增加了本地水果、美食等译名。
(左)2005年出版的《华文译名手册》主要收录内阁政要和各政府机构译名。(右)2010年出版的《华文译名手册2》,增加了本地水果、美食等译名。

延伸阅读:

【语文规范逐个看/01】有了kuetiau从此不koay teow 语文规范,规范了什么?

相关稿件:

【音乐这些事/02】古典流行无贵贱  好音乐经得起时光历练

【普鲁斯特效应/02】学习得来的永恆  隐形记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