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念,二十年;两载,圆一梦。
ADVERTISEMENT
尽管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跌跌撞撞、希望之灯明明暗暗,星洲日报基金会要筹建一所快乐老人院的信念始终不曾退转;如今,这所以“爱”砌起的老人院──“清平乐长者之家”终于落成,也圆了团队20年来的梦想。
建设一所老人院,从星洲日报基金会副主席萧依钊的一个起心动念开始,那就是要在马来西亚创办一所让长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终的快乐老人院。
记者出身的萧依钊,在80年代到老人院采访时,见到里面的长者几乎是一个模样──沉默寡言、神情沉郁、目光呆滞、动作缓慢,似乎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无生趣的等待离世的时刻到来。他们沉郁的面容,一直刻印在她脑海中。
萧依钊游说筹建
后来她探访日本、澳洲和台湾的老人院,见到的是快乐自在的长者,心里即萌生一个念头:“若因缘成熟,我一定要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马来西亚创办所快乐老人院。”
2000年,在萧依钊游说下,星洲日报领导层创立了星洲日报基金会,她成为了创会会员。在2003年的信托委员会会议上,她首次倡议筹建老人院,却被拒绝,仅纪录在案。
但这并未打消她的念头。在2007年,她再次在信托委员会会议上提议筹建老人院,并陈述建立快乐老人院的理想,这次,提议获得了会议通过,时任星洲基金会主席的拿督刘鉴铨也成功说服时任星洲媒体集团主席兼星洲基金会信托委员的丹斯里张晓卿支持这项计划。
由于希望为长者打造一个令他们能清静、平和、快乐的生活的环境,因此取名朗朗上口的“清平乐长者之家”。
克服阻挠建成主体
2009年,信托委员会把寻找土地的任务交给萧依钊,她立刻行动,四处托人找地,前后物色了大约20块土地,经过许多波折,最后才成功买下如今位于士毛月约50英亩地。
老人院的建筑物,尤其在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硬体设备方面,在国内无范例可参照,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子过河。幸运的是,信托委员会十分齐心协力,尤其是现任主席陈义容本身是工程师兼屋业发展公司董事经理,对长者之家的建筑工程事必躬亲,尽心尽力。
刘鉴铨在2012年卸任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及世华媒体集团高级顾问职务,而萧依钊也在2013年卸下世华媒体集团执行董事兼集团总编辑的职务。退休后的两人仅留任基金会信托委员,主要就是要和其他信托委员一起并肩,协力把长者之家建立起来。
“清平乐长者之家主体建筑物现在虽已完成,但只能算是千里之行,跨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程非常漫长,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永续经营。庞大的经费,需依靠广大善心人士来一齐来护持众多的长者。”
萧依钊:感激佛光山助管理
萧依钊说,照顾长者是一项不分昼夜、吃力不讨好的艰辛工作,她非常感激佛光山慈悲为怀,不辞劳苦,愿意协助管理清平乐长者之家,尤其是佛光山新马泰印总住持觉诚法师在日理万机之际,还担任清平乐长者之家的执行委员。

刘鉴铨:对得起公众每一分钱
退休10年后,刘鉴铨终看到清平乐长者之家落成。他表示,虽然老人院的建设并没有向公众募款,但经费来自星洲日报基金会,基金会的钱也是来自公众,因此在过程中都必须确保不滥用每一分一毫,对得起公众。
他披露,由于老人院享有政府给予免税的地位,所以在20年的建设过程中面对了无数的限制和阻挠,惟在坚持对公众负责下,所进行的一切程序都是合法和符合章程的,不辜负大众的委托。
刘鉴铨也表示感谢佛光山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并认为以佛光山向来在社会公益上的经验和公信力,这个“家”一定能够长远的维持下去。

觉诚法师:佛光山扮义工角色
觉诚法师受访时表示,师父星云大师的意愿是,星洲日报基金会全权拥有老人院的行政和管理权,佛光山和佛光会仅扮演义工的角色,尽力协助和配合老人院的需要。
“佛光山将协助策划给老人的课程、给予人力的支援、赞助一些没有财务能力的老人。我们也希望企业可以赞助一些曾经在社会上有贡献,但没有经济能力的长者进来。”
打造“老人学校”
他说,这所老人院的概念是一所“老人学校”,住在这里的长者们有机会学习和完成在过去无法完成的梦想。
“另外一个是托老班的概念,像欧美国家的一些老人院那样,子女上班前可以早上把父母送来学习、跟其他老人为伴,下班后就把他们接回家。至于独居老人则可以入住,这里有提供完整和专业的医疗照料。”
“清平乐长者之家的概念希望巅覆对传统老人院刻板的印象,让它成为一个典范。意即这是一所老人学校,来到这里不是来等时间过,而是来这里学习,有老师来教他们舞蹈、唱歌、运动、画画等,过很有意义的群体生活。
“我们可以把这里打造为一个长者的乐园,让长者在这里重新找到生命和存在的价值,也希望给未来的老人院立下一个典范。”
觉诚法师说,清平乐长者之家贯彻了公益企业化,企业公益化的概念,这是一所有内涵素质的老人院,让入住的长者引以为荣的地方,让他们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光辉灿烂的。

陈义容:让长者有尊严过晚年
星洲日报基金会主席陈义容受访时指出,设立老人院的初衷,是因为考虑到国内照顾老人的福利还未臻完善,加上现今社会趋向双薪家庭发展,许多年轻夫妇无法把家中长者照顾周到,因此认为有迫切的需要,设立环境设备良好的老人院给有需要的长者居住。
她说,当初由于国内没有理想的老人院可参考,星洲基金会团队必须到其他国家去考察老人院的设计。最大的挑战就是必须确保老人院的设计是舒适和对使用者友善的,与此同时也必须确保把建筑费维持到最低,毕竟基金会的每一分钱,都是来自于公众的捐款。
她指出,在漫长的20年中,冗长的申请程序、土地转换手续、确保符合每一个相关机构的要求等,对团队而言都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建筑物完成后,星洲日报基金会仍然面对管理老人院的挑战。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入住这里的长者能够在一个干净和舒适的环境下,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有意应聘护工或义工的人士,可联络:010-6606388。

●硬体是设备,软体是爱
清平乐长者之家,是一所用善和爱打造的老人院。这里的团队期望住在这里的长者在耄耄之年,依然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依然可活得平静、快乐和舒坦。
耗资3800万令吉建成的清平乐长者之家,坐落在雪士毛月青翠的山脚下,它是一栋灰色的四层楼建筑,在晨雾和虫鸣鸟啼中,散发著平和安宁的气氛。
称之为家,是因为硬体是设备,软体是爱。
老人们已经为社会贡献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如今处于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而这座避风港,为需要照顾的银发族提供的不仅仅是三餐一宿,而是爱、医疗保健和尊严。
老人院对长者的关怀,展现在建筑每一处的细节之中。四层高的方形建筑,中间提供了一个庭院,平添让人舒适的绿意。
清平乐长者之家建在5英亩的土地上,总建筑面积超过1.7公顷,地面层设有可容纳130人的多功能厅、可容纳60人的自助餐厅、设备齐全的厨房、两间中医理疗室、休闲室和行政空间。
早晨和傍晚,长者们可在院子里运动、练气功或团康舞,也可光著脚丫踩在鹅卵石路上;户外健身设备也可让长者们动一动身体、伸展筋骨保持灵活;大院后面有池塘,可看到广阔绿色山坡,坐在这里养神,是如此的宁静。
可容纳298张床位
采光温暖舒适、通风系统良好的长者之家可容纳298张床位,具备电梯服务。每个房间设四张床,中间有墙壁分隔,隔间各有两张床,每张床有布帘让长者享有隐私。房内有套间浴室、内置橱柜、学习桌、自动照明灯和护士呼叫按钮。
每层楼都设有2间休闲室,且配有大屏幕电视、书籍和游戏台,还有一个公共的用餐与活动区,以及许多阅读空间让长者们看书或聊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