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1/2014
客家老鼠粄.福建米苔目.潮州尖米圆
作者: admin

起源自吉隆坡茨厂街一带的瓦煲老鼠粉,在引进槟城后,小贩除了强调“吉隆坡驰名”外,还将名称给换成砂煲米苔目,或在瓦煲老鼠粉后面括符标注了“米苔目”3个字。

记得第一次在小贩中心见到这道跨州美食时,同行的吉隆坡友人一脸疑惑的望着招牌久久回不过神来。我说:入乡随俗呀!这就叫作“本土化”。是的,同样的米制粉食,客家人称之老鼠粉,福建人则叫它米苔目。槟城福建人多,米苔目当道,所以老鼠粉只有靠边站的份。

然而,老鼠粉与米苔目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吗?朋友问道。

在中马一带,客家人称这两头尖尖的米食为老鼠粉。查实它源自中国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原称老鼠粄,在客家原乡已流传数百年。至于为何取名老鼠粄,这当然与老鼠无关,据说想像力丰富的大埔客家人视这两头尖尖的米食形似老鼠,所以命名;但我怎样看它都不像老鼠,怎能接受开玩笑也接受不了自己在吃老鼠这回事,即使它们是白色的。

老鼠粄的传统制法是以纯粘米为原料,经浸泡、磨米、煮浆成糊、以及掺入生浆搓揉成粄团等多个步骤后,再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一锅煮开的沸水上,然后徒手抓把粄团放到粄擦上用力来回磨擦,使粄团透过粄擦的洞眼掉入沸水,煮熟捞起后,再放入冷水浸泡冷却,沥干便是一条条两头尖尖的老鼠粄了。

在此我必须纠正8年前写过的一篇〈老鼠粉情结〉(收录在《知食份子寻味地图》,2009年出版)里的错误。当时我以台湾米苔目起源的研究资料作为书写基础,倾向于认同源自广东大埔的客家老鼠粄,在传到台湾后,被当地客家人改称为“米筛目”。而“米筛”正是上述制作老鼠粄的“千孔粄擦”,“目”就是米筛上的洞眼,所以透过米筛的目做出来的米食便称为“米筛目”。由于“筛”的闽南语近似“苔”,因此才会出现后来“米苔目”这个俗称。换言之,“米苔目”就仿佛是百分百的台湾制造!

“米苔目”源自福建漳州

这样的“假设”很好玩。如果米苔目源自台湾,那为何我们北马的福建人都称老鼠粉为米苔目呢?而娘惹甜食中甚至还出现一道米苔目冰品?虽然我在〈老鼠粉情结〉一文中也曾提出这些疑问,但由于没进一步深入探寻便发表了,在某程度上对读者多少还是有所误导。

这10年来为了饮食溯源,已走了无数趟本地华人先民的原乡。起初不觉有米苔目,是因为还没去到福建漳州,更因为在福建的其他地方,尤其自己比较熟悉的泉州一带根本就没有米苔目这种粉食,其实“米苔目”源自福建漳州,为龙海(旧称海澄县)一带的地方小吃,制法与大埔老鼠粄一样,都透过“千孔粄擦”(闽南话称为米筛)制作,而这小吃的原称就是“米筛目”啊!反而是台湾错将米筛目认为是早年客家人对老鼠粄的别称,而误会了米苔目是从客家饮食变化过来的。

前几年我曾在漳州老城区吃到米苔目冰,而上两周的福建之行则到海澄试了满街的清汤米苔目!两者间的差别除一甜一咸外,外貌则一粗一细。如果你晓得早年槟城的福建移民是以漳州人为主,而且许多峇峇娘惹都是漳州人后裔的话,就不难想像为何北马福建人会把客家老鼠粉给称为米苔目,而娘惹饮食里会出现一道甜食的米苔目冰了!

这让我想起在潮州汕头旅行时所见到的尖米圆(丸),其实它与大埔老鼠粄和福建米苔目根本没有两样,都是透过“千孔粄擦”制作出来的。只要我们摊开地图,便能发现广东梅州、潮州及福建漳州这3个区块是毗邻的,在历史长河里,因为相互影响,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食物旅行,这两头尖尖,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粉食,也因此有了不同的名字。

大埔老鼠粄下南洋,成了本地客家社群的饮食符号──老鼠粉,而福建漳州的米筛目,在落番马新之后则记存了早年跨族群的娘惹饮食文化及闽南的原乡风貌。至于潮州的尖米圆呢?它又落籍何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