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06/2014
“没到台湾没今天的我”.各领域留台人积极贡献国家
作者: admin

许多大马家长早年听闻台湾大专文凭不获大马政府承认,再加上台湾以中文为授课媒介语,担心孩子毕业回国后竞争力被削弱,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到台湾留学。可是却很少人知道,许多留台人回国后却在大马国家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名字,也许你听过也许不,但提起他们对大马的贡献,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对于他们今日的成就,他们都只有一句话:若没有到台湾留学,就没有今天的我。

商界

小档案
丹斯里吴德芳
多美集团创办人兼执行董事主席、华团领袖
毕业学校及科系:成功大学化学系(1960至1964年)

获颁成大“校友杰出成就奖”
吴德芳效力华社不言倦

“吴德芳”这三个字,不仅在大马社会铿锵有力,声名也早就远播国外。

从一个光着脚丫子步行到离家两哩路外上课的穷人家小孩,到如今拥有丹斯里勋衔、72家珠宝零售分店及18家零售专柜的多美集团的吴德芳,是如此看待他今日的成就:“不是我了不起,而是我的处事态度。无论是拿督还是丹斯里,那只是名片上的勋衔,我还是我,我还是同样的吴德芳。”

吴德芳大学毕业4年后开始创立多美加工首饰厂,事业稍有成后就回馈华社,本着一路走来受到许多善心人士提携和协助心存感激。也因为这份心意和努力,让成大校长口中不是最有钱也不是最了不起,但却对华社的承传做了很多工作的吴德芳,在1990年获颁成大“校友杰出成就奖”。

奖项是荣誉也是鞭策

这个奖项对吴德芳而言意义非凡,非但是他投入社会工作后的第一个奖项,也是成大化学系成立至今唯一的杰出校友奖,更是成大至今唯一颁给侨生的杰出校友奖。但这个奖项对吴德芳和大马华社所产生的影响,却绝非成大校方颁发此奖时所想像得到的。

“学校颁这个奖给我时,我只不过是个7、8间金店的小老板,连‘拿督’也没有,这对我是一种荣誉,也是很重要的鞭策。我心里那时候想,如果获奖后在接下来的生命没有做出更多对华社有贡献的事,就是对不起学校。”

曾任国内外社团领导人

吴德芳第二个奖项是在两年后取得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颁发的杰出客属人才奖,之后几乎每隔数年就获得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单位颁发奖项或勋衔;也曾担任国内外社团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职,如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大马金钻珠宝商公会联合总会、大马留台联总、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

在事业上已冲锋陷阵约40年的吴德芳如今已处于半退休状态,可是投入在华社的工作上却没有停顿──筹办“大马华人博物馆”、“丹斯里谢富年博士华人图书馆”和“东南亚华人文化研中心”的工作及编辑“马来亚华人博物馆史料汇编”。

为大马华人留历史证据

“华人一定要留下与大马历史相关的证据,当言论激进者再发表‘华人是外来者’的言论时,我们才有证据可以反驳。”尽管是中国第二代移民,也因为到台湾念书对台湾有很深的感情,但吴德芳对自己的认同很明确的“我不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我是马来西亚人!”

恍惚间眼前仿佛浮现年轻的吴德芳为遵循亡母“穷人要翻身一定要接受良好教育”的教诲,以优异的成绩换得台湾升学的免费机票;但他心里明白得很,台湾便宜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有机会改变出身;但唯有大马这片有亲人有朋友的出生地,才是他学成归国后安身立命,创造不凡未来的唯一国族家园。

教育界

小档案
林水檺博士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教授
毕业学校及科系:台湾大学中文系(1964至1968年)

大马华人研究开山鼻祖
林水檺执教鞭传承文化

华人自中国南移大马数百年,在林水檺与著名学者骆静山博士于1984合着“马来西亚华人史”,和同年与何启良博士、何国忠博士及赖观福博士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三册)前,大马并没有任何一本学术作品有系统性的记载与华人相关的事迹。

也因为这样,国内外研究大马华人相关课题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这两本开山鼻祖的重量级著作,做为了解大马华人历史和角色定位的功课。

不过,林水檺的专业训练并非历史,而是中文,专长于中国古典诗词。他曾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授课18年,退休后协助拉曼大学中文系创系,再于相关科系执教逾10年。前高教部副部长拿督何国忠、前交通部长丹斯里陈广才、前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拿督黄家泉和前妇女部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都是林水檺的学生。

获台大世界级名师指导

回想起在台大就读中文系期间,林水檺有幸获得世界级的名师指导,如中国古典诗词权威学者叶嘉莹教授和郑骞教授;与鲁迅颇有私交的文学评论家兼书法家台静农教授;获得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殊荣的中国古代经典文戏和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屈万里教授、语言文学学家兼文学家戴君仁教授、专精古典小说研究的叶庆炳教授等,使他的国学基础上打下非常扎实的根基,对他后来教学、做研究、品格养成和人生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林水檺娓娓道来:“从‘史记’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欣赏的人物并不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而是有操守的君子。就好像在项羽和刘邦,若以成败论英雄的角度观之,刘邦应该是最了不起的,但中国人对项羽的认可和钦佩却高出刘邦非常多。”

“因此,我特别欣赏‘三国志”里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关公的‘义薄云天’。”反之相对成功的的曹操,却无法获得林水檺的青睐,“他那‘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的态度,我就敬谢不敏了。”

课堂上灌输品德价值观

类以的价值观,林水檺总是一再的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君子固穷,穷也无所谓,失败也无所谓,君子最后还是受人尊敬的。”他随手拈来屈原的例子,“非但华人,连汉化的民族如韩国、越南至今都会在端午节吃棕子纪念屈原。屈原并不成功,但他的品德至今却依旧让后世敬仰万分,所以事业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切。”

林水檺视发扬和保护中华文化为己任,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并能保留异族文化将其汉化,有其价值性,因此才会传承数千年。因此,自大学毕业后,林水檺从来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岗位。教书,显然就是传承这份文化最重要的工作了。

新闻界

小档案
郑丁贤
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兼时评人
毕业学校及科系:政治大学新闻系(1980至1984年)

不为取悦读者而存在
郑丁贤凭认知良知下笔

身为资深新闻人兼知名度高的时事评论人,郑丁贤对时事的精辟分析经常在大马掀起千层浪之余,本身也是媒体和社会的焦点人物。

“读者未必赞同我的观点,我也不认为他们应该完全赞同我;然而,如果他们能从我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发,或从中引发思考,则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在这个岗位上,随波逐流很容易,跟着群众走也很讨好,但是,要做好这个角色,不能只是为了讨好群众或取悦读者而存在,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良知来说话。”

观点挑战主观思维

加入新闻界以来,郑丁贤一直尝试着提供平衡及客观的讯息,弥补大马媒体的不足。“很多大马人习惯于二元思考,非黑即白,容易陷于主观思维,受情绪操控,缺乏常识和逻辑训练,也有反理性倾向。”

“我的许多观点,就在于挑战这种思维,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情绪,多一些常识,少一些迷思。”

悲情需转为正能量

他认为华社目前弥漫的悲情,会衍生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对族群和国家失去信心;因此,必须改变心态,将悲情转变为正能量,才能走向未来;同时,华社必须知道政治博弈,用本身的优势,来扭转客观的限制。

作为一个留台生,郑丁贤在政治大学接触到现代学说思潮,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训练,以及在新闻系培养了独立、平衡与客观的思考模式,让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另一层视野。

对于读者给予他的赞美,或是批评,他看得很豁达。“新闻工作者不同于政治人物或演艺明星,后者需要掌声和聚光灯才能存在,而前者的价值和地位,细水长流,看到或看不到不重要,但要自己知道。”

政治界

小档案
拿督刘子健
槟州立法议会议长兼武吉淡汶区州议员
毕业学校及科系:中兴大学企管系(已并入台北大学)(1990至1994年)

308大选后平步青云
刘子健第三位华人州议长

刘子健是大马史上第一位具有留台背景的州议会议长,也是大马史上第三位华人议长。去年11月,他更获得母校台北大学颁发杰出校友“公共服务奖”。

原本在跨国企业上班的刘子健,2008年第二次在公正党旗帜下参加全国选举胜选后平步青云。先是受委掌管“农业、农基工业及治水工程”的行政议员;2013年胜选后再被委为槟州议会议长。

在台和台企学管理策划

他不忘强调,在台湾念书和在台资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他担任行政议员和议长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的专业是管理,行政议员的工作内容也不离管理和策划;至于议长主持会议规范的工作,则主要源自大学期间出任中兴大学大马同学会总干事,还有毕业后加入留台同学会的经验,毕竟大部份的会议规范都大致相似。”

对于自己在短短5年的从政生涯就取得许多政治人物称羡的成绩单,刘子健并没有踌躇满志,反倒谦称幸运,并且也未被名利冲昏头,至今依然保持着自省能力,“这全是在台湾念书时培养的批判能力所至。”

不过,一心想要贡献社会与国家的刘子健,执政后却渐渐发现深受体制的约束以致无法尽情挥洒,“我们执政了,但却逃避不了原有的官场文化和体制,我们所能做的很有限,只有政策上的小小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不再是政治人物后,可以从更大的视角自如的批判现有的体制并给予建议。”

提及当年加入以巫裔占多数的公正党,刘子健有他的盘算:“倘若有一天国阵被取代,公正党内绝对不能没有华人的声音,就如同伊斯兰法的课题,我就曾提供华人观点影响一些党内同志的想法。”

文史界

小档案
陈亚才
雪华堂执行长、文史工作者、时事评论人
毕业学校及科系:台湾大学历史系(1980至1984年)

编审独中历史课本
陈亚才助看清华族定位

很多独中生都读过由陈亚才参与编审工作的历史课本,从而了解促成现今大马局势的过去。

陈亚才自1986年参与编审独中历史课本以来,对独中历史课本一直有个想法:“要编出一本包含国中历史课本内容之外也包含从宏观面看待华族历史的课本,让独中生更全面看待本身族群的定位和角色。”

不熟悉历史而抗拒

“许多独中生认为华人在这个国家是受害者,遭受不公平对待,认为国家亏待华族,也把自己视为二等公民。华人的抗拒,全然是因为对大马历史不熟悉和抗拒,也绝少与友族打交道。”

陈亚才有如此的想法,源自小时候在园丘与马来人和印度人打交道的经验,还有到台湾念书时接受历史系做学问的严谨训练。

眼前陈亚才,鼻梁上挂着一幅眼镜、身着素色衬衫,平和的声线隐隐透露出心系国家发展的忧国忧民意识。

“台湾念书的经验对我的影响至今仍旧非常深刻。无论是文化层面的冲击,还是思想上的认识,还有跨领域阅读的读书风气。

我至今的生活方式和在台湾时候差不多一样。”

培养阅读终身受益

也因为这样的大环境,陈亚才在台湾念书期间,培养了一个无论在工作和心灵上终身都受益的兴趣,就是读书。也就是因为没有领域限制的阅读方式,让陈亚才成为一位文史工作者,经常受邀主讲各种课题,如古迹保存、议会规范、华教管理、中华文化、印度教、民俗、人权、政治等。

尽管如此,陈亚才对提升华族对自身族群文史方面的认识,也致力于促进跨族群文化的了解。就好像他曾办研究印度教与印度庙的课程,带领学员到不同的印度庙参观,与印度庙内的人员和相关学者交流等。

建筑界

小档案
黄木锦
古迹修复建筑师、古迹谘询顾问
毕业学校及科系:成功大学建筑系(1985至1989年)

为乔治市申遗献力
黄木锦保护古迹保存记忆

如果你知道槟城乔治市于2008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你就不能不知道在申遗背后,槟州政府和许多非文化工作者花了逾十年才促成这件事,其中一位就是毕业自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的专业注册师黄木锦。

黄木锦皮肤有些黝黑,它记载着从大学毕业至今,一步一脚印勘察老建筑物和修护老建筑物工作的辛劳。从原先就读建筑系时只想拆了老建筑物帮承包商承建新式房子的中学生,到改变思维捍卫老房子,黄木棉连称是在台湾念书时受到台湾人对本土意识包括文学、美术、建筑物等反省的影响。

台教授带动探讨本土文化

80年代末的成大建筑系,并没有开设古迹保存或和本土建筑相关的课程,但对古迹颇有研究的成大学者如傅朝卿教授和徐明福教授,却在正课以外带动学生探讨本土文化,做测试和记录;还有德国毕业的孙全文老师开设的与历史建筑和古迹相关的课,都使对古迹保存概念尚属懵懂的黄木锦打开一扇天窗。

“大三暑假时,有德国教授到成大开课,内容环绕在探讨改建、修复台南赤坎区旧建筑物、庙宇等内容;我从小在乔治市长大,从来没有思考此地建筑的历史意义,这些冲击种下了我回到大马后也要维护槟城古迹,保存这个城市的个性和自主性的种子。”

支持着黄木锦投入古迹保护至今的意念,其实是为居住在此地的民众和游子保存一份记忆。“如果具有指标性的老建筑未获保存一再被拆除,那么许多游子离乡回到出生地时,出生地将与其他陌生的城市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岂能希祈他认同‘陌生’的家园,为国家发展出一分力呢?”

结语

教学生如何钓鱼

曾有留台人如此说过:有些国家的大专教育是给学生鱼吃,但台湾的教育则是教学生如何钓鱼。也许这名留台人的形容未必适合所有留台生的经验,但相信上述6名已在各领域中有相当成就的留台人,并不会反对这段话。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